對於諾魯在我國大選2天後宣布斷交,關注太平洋局勢的學者直言,此時出現外交轉向是要打擊台灣士氣,並傳遞中國在該區域影響力增強的訊息,而澳洲與紐西蘭都要在這競爭中付出更多努力。諾魯則在中國協助下,展現和領土及人口規模不成比例的影響力。
我國總統暨國會選舉13日落幕,諾魯總統亞定(David Adeang)15日宣布和我國斷交。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田中光同日表示,2023年就有察覺邦交異狀,且諾魯提出的援助經費超出我國負擔,其中包括填補澳洲關閉在其境內的難民拘留營(Nauru Regional Processing Centre)的財務缺口。
澳洲太平洋事務部長康洛伊(Pat Conroy)16日坦言,諾魯有先告知要外交轉向,但未談到原因,並稱尊重諾魯的決定。他直言,諾魯提前告知顯示澳洲艾班尼斯政府提升與太平洋島國的互動已有成果。2023年7月,索羅門群島和中國簽署協定,展開警務合作,讓澳洲猝不及防。
《澳洲金融評論》提到,儘管難民拘留營幾乎已沒人,澳洲仍每年付給諾魯高達3億5000萬美元,這筆款項來自澳洲人民的納稅錢。2023年11月,10多名從印尼搭船到澳洲尋求庇護者,被轉送至難民拘留營。澳洲2001年興建此營,中間一度關閉,2012年重啟並委外管理,2016年被揭露迫害人權行為。
英國廣播公司(BBC)2023年7月報導,澳洲與美國的監獄管理公司簽約,監管位於諾魯的難民拘留營至少到2025年。澳洲內政部當時回應,此舉是確保準備好接收任何新的水路非法入境者,並防止澳洲對水路人口走私的應對過時。澳洲國立大學研究員郝杰明(Ben Herscovitch)認為,外交轉向是歷史趨勢。
搶邦交國未改變台灣實質獨立
「從歷史上來看,當有民主進步黨籍的總統時,台灣就是失去更多外交夥伴」,郝杰明告訴《澳聯社》,「象徵面上對台灣很重要,看起來北京當局贏了,但在現實面,顯然沒用實質方式損害台灣的實質獨立狀態」。同為澳洲國立大學研究員的史林(Graeme Smith)說,諾魯此時斷交並非巧合。
史林向澳洲廣播公司(ABC)直言:「這確實向台灣大眾及台灣往昔的邦交國傳遞訊息:『若我們想要某國外交轉向,我們有財政手法讓他們在我們所選的時間轉向。』」澳洲智庫「洛伊研究院」太平洋島國專案主任基恩(Meg Keen)與研究員索拉(Mihai Sora)共同撰文稱,諾魯此時斷交意在打擊台灣士氣。
「但最終還是因經濟和發展資金缺口因素」,基恩和索拉寫道,諾魯會在台灣和中國之間遊走,盡可能尋求最高出價,「中國顯然提出最佳協議。細節並不清楚,據稱未來數年(提供)約1億2500萬澳幣(約8200萬美元)」。他們提到,諾魯大部分援助來自澳洲,2023至2024年約46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