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知澔指出,專業、機密、被大眾關注的議題是被操弄的目標,像是疫情、疫苗及半導體產業,而影音、AI生成的內容使相關研究、事實查核變得困難,因為資訊碎片化、議題標籤化、黨性極化和社會分化。他表示,基於中國共產黨對台灣的意圖,中共資訊操弄必須優先重視,強化民主韌性會是解方。
對於這次選舉出現的資訊操弄情況,游知澔稱,訴諸戰爭恐懼的資訊操控降低台灣民眾對美國好感、提升對中國好感,進而影響投票行為。他提到,民調也成為操弄工具,對民調的不當解讀成為「帶風向」或操作「棄保」的素材,而「作票」謠言在投票前就已出現。
真人比機器人更會散布謠言
根據IORG資訊,投票前後7日內,至少有188個YouTube頻道429支影片提及「作票」的影片,TikTok部分則至少173個頻道469支影片提到「作票」,其中最多人觀看的「客觀的鄉民666」(@yes666ok)在選前2周成立,第2多人觀看的是長期發布動漫影片的「Zhen甄動漫」(@jenny_0725_jenny)。
IORG直言,網紅在當代的影響力不亞於傳統新聞媒體,應負起同等社會責任,而多位網紅傳播「作票」陰謀論,經查核為錯誤後並未道歉、更正,以傳播錯誤訊息、陰謀論獲利,同時讓公共討論的風氣變得更糟,讀者應予譴責。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陳璽尹帶領的研究發現,真人比機器人更會散布謠言。
陳璽尹提到,同溫層效應最早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思汀(Cass Sunstein)2001年提出,即同溫層放大自我信念的真實度,使不同群體產生極化意見,且網路強化此效應,該效應有害公共討論。台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徐慈妤說明,與陳璽尹的團隊就短影音選擇的同溫層效應實驗。
該實驗有260名受試者,其中過半年齡介於18至41歲。實驗程序為先進行民主態度問卷,接著讓受試者挑選觀看短影音1.5個小時,再進行後測問卷,研究親美、親中立場是否影響影片選擇。結果顯示,年紀愈長者愈無偏好,愈年輕則愈親美;公共事務關心程度愈高也愈輕美。
根據實驗結果,親美、親中立場會影響影片選擇,年長者比年輕者選較多親美影片,偏好民主也愈會挑選親美影片,而該實驗偏好民主的定義為偏好台灣目前的民主制度。徐慈妤說,實驗顯示愈親美不一定選愈多親美影片,但愈親中選愈多親中影片,特別之處是受試者看完影片後都愈偏好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