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在緬甸著名山城彬烏倫(Pyin Oo Lwin)的一個小廣場上,幾百人喧囂地聚集在一起,聽一位戴眼鏡的僧人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建議。
他說,緬甸的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應該下台,讓他的副手梭溫(Soe Win)將軍接管政權。
敏昂萊是2021年推翻民選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政府的政變的領導者。這場政變引發了災難性的內戰,使其遭到國際社會的大量譴責和國內民眾的厭惡。
不過,這次的批評來自一個不同尋常的群體。這名僧人名叫包哥杜(Pauk Ko Taw,音譯),是佛教徒中極端民族主義邊緣群體的一員,該群體迄今為止一直堅定地支持軍政府。
但最近幾周,緬甸政府軍在與少數民族反叛武裝的戰鬥中遭受了一系列慘敗,這促使敏昂萊曾經的「拉拉隊」開始重新考慮。
盟友倒戈
「看看梭溫的臉。」包哥杜對人群說。「這才是真正的軍人的臉。敏昂萊無法應對。他應該轉任文職。」
目前還不清楚包哥杜與軍隊的聯繫,但他的言論與其他軍政府支持者的言論如出一轍,他們對緬甸軍方領導人似乎無力扭轉頹勢越來越感到沮喪。包哥杜拒絕接受BBC緬甸語的採訪。
他選擇在彬烏倫演講,這無疑為其演講平添了更多影響力。這個曾經是英國殖民時代避暑山城的地方現在是知名的國防服務學院(Defence Services Academy)的所在地,軍隊的高級將領都在這裏接受培訓。
他們幾乎不可能錯過這個隱晦的警告:他們的朋友已經不多了。
在緬甸,軍隊和僧侶之間的聯繫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從1930年代的反殖民運動到1988年和2007年反對軍事統治的抗爭,緬甸僧侶有著悠久的政治活動傳統,通常是反權威的激進主義。許多僧侶反對2021年的政變,有些人放棄了袈裟,拿起武器反抗軍政府。
但也有一些人與將軍們合作,與他們一樣認為佛教和緬甸文化都需要抵禦外來影響。
2012年,若開邦發生了當地佛教徒與穆斯林羅興亞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一位名叫威拉圖(Wirathu)的激進僧人幫助發起了一個名為「保護族群和信仰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Race and Religion)——其緬文是「緬甸愛國者協會」(Ma Ba Tha)的佛教組織運動。
該運動鼓勵抵制穆斯林經營的企業,聲稱緬甸佛教有被穆斯林消滅的危險,儘管他們只佔緬甸人口的8%。該運動於2017年正式解散,但繼續得到軍方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