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所謂的居住正義,不應淪為選舉的口號

2024-01-29 05:40

? 人氣

作者認為居住正義不該淪為選舉的口號,圖為凱道「公平正義救台灣」遊行。(資料照,陳思明攝)

作者認為居住正義不該淪為選舉的口號,圖為凱道「公平正義救台灣」遊行。(資料照,陳思明攝)

「居住正義」不管對於執政黨或在野黨,一直都是喊得出做不到的狀況,為什麼???因為當局者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 是真的搞不清楚狀況?還是不敢搞清楚狀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內政部2023年6月16日統計數據,2023 年 3 月底全國約有 821.20 萬住宅,單獨持有住宅之所有權人計 583.96 萬人,又以2024選舉人口1945萬人來看,有房者佔選舉人口的42%,其中70%為單一物件持有者;這意味著「單一持有者會想換房,不會樂見房價狂飆,但也不希望自己的房子價格腰斬,畢竟這是他的唯一!」,但無房者都希望房價腰斬,希望有輪到自己買房的一天;雙方認知差異如此之大,執政者要如何取得居住正義的平衡呢?

房屋持有1年內之售屋人次占比。(作者提供,資料來源: 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通報,2023年6月16日)
房屋持有1年內之售屋人次占比。(作者提供,資料來源: 內政部統計處,內政統計通報,2023年6月16日)

居住正義在政治攻防戰時,總會有人說:「不然你用當初的價格賣我,我就相信你支持居住正義……」

老實說,房價不看成本、不問通膨而直接腰斬對砍,這不叫居住正義,這叫搶劫,這是懲罰有能力努力買房的人,難道臺北市大安區一坪50萬才叫居住正義嗎?這已經扭曲居住正義的意思了吧?

我國住宅法第一條:「為保障國民居住權益,健全住宅市場,提升居住品質,使全體國民居住於適宜之住宅且享有尊嚴之居住環境,特制定本法。」,政府該保障的是「給予國民居住於適宜之住宅且享有尊嚴之居住環境」,而不是人人半價買蛋黃區。

過去執政黨喊出8年推20萬戶社會住宅,但最後以達成11萬3,932戶失敗收場(內政部截至2023年12月31日既有及新完工統計數字),可能當初根本沒想到土地整合成本這麼高,導致很難達到理想目標。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作者提供,資料來源: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 2023年12月31日)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作者提供,資料來源: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統計表, 2023年12月31日)

敝人在2022競選桃園市市議員時,喊出「市府賣地要綁一定社會住宅比例」,讓民間也幫忙蓋社會住宅,公有地賣價打折並提高容積獎勵,公部門與建商合作請求其盡點企業的社會責任,協助在售出的部分公有地上興建社會住宅。這已經有點劫富濟貧的概念了,用得標基地面積去計算可建容積率,利用容積獎勵的方式,鼓勵建商撥出部分區域興建社會住宅再轉移產權給市政府營運出租。

出租型社會住宅是蓋給租屋族的福音,但還是要考量的是「很多民眾是想擁有自己的房子,而不是租房子」,畢竟自己的房子才能放心裝修,也不用擔心漲租金或是老了租不到房子,亦不會被社會住宅6年期限所限制;所以我才說,面對這層面的需求,政府不如釋放公有地蓋「地上權住宅」,當然出售的價格要合理,畢竟土地佔成本比例極大,若售價沒有含土地,憑什麼賣高?

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於2024年1月4日於某報導表示:「近3年,臺灣整體平均營建成本每坪從8.5萬元漲為15萬元,在臺北地區也從12.5萬元漲到25萬元……(後略)」,現今含土地的房屋銷售物件一坪動不動就超過50萬,北市甚至一坪上百萬,再再顯示土地佔買房成本比例極高,那不含土地的地上權物件,是否真的可以達到無殼蝸牛所期待「房價接近腰斬」的實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