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去年突然宣布「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在經濟下行之際的「蓋牌」決定也引來許多批評。不過中國國家統計局上週再次公佈「採用新統計方法的青年失業率」,得出去年12月的青年失業率為14.9%的結論,比起去年6月的21.3%大幅下降。《華爾街日報》稱「經濟學家也搞不懂中國經濟究竟變好還是變差」,《美國之音》則說,中國就業大軍的「35歲門檻」遭受的歧視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睽違半年,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再次公布青年失業率。2023年12月的「16至24歲」(即所謂「青年」)勞動力的失業率為14.9%。除了最新公布的青年失業率比去年的「關門數據」有所改善,2023年全年的全國城鎮失業率5.2%也比去年下降0.4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局長康義表示,這次青年失業率不包括在校學生,希望能更精準監測青年就業失業情況,給予更加精準的就業服務,制定更加有效、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
雖然去年4到6月的青年失業率確實節節上升,7月之後的暫停更新數據也被批評為「蓋牌」,不過中國官方去年暫停更新青年失業率數據的理由確實是「將改善統計方式」。然而《華爾街日報》訪問多位經濟學家後卻發現,雖然新數據顯示中國青年失業率大幅下降,但經濟學家們對於「中國如何得出新數字」依舊摸不著頭腦,自然也難以判定中國經濟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壞。甚至有經濟學家表示,在中國經濟成長乏力的時刻調整測算方式,反而可能加劇公眾對官方數據的不信任;而且國家統計局沒有根據新標準重新計算過去的青年失業率,這讓去年12月(新標準)與去年6月(舊標準)的數據根本無法比較。
《華爾街日報》指出,將全日制學生完全排除在失業統計之外的做法並不常見,聯合國所屬的國際勞工組織則表示,將學生排除在失業統計之外的做法與該組織的認定不符。也有經濟學家對《華爾街日報》表示,若先不管中國的最新經濟數據,在他們看來基本沒有勞動力市場改善的任何跡象,而且中國仍在應對持續的通縮壓力,往往會導致失業率上升。麥格理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偉俊(Larry Hu)就表示,如果企業的獲利能力沒有明顯改善,中國的就業市場短期內可能還會持續疲軟。
無論各方如何解讀中國最新的青年失業率,《美國之音》28日指出,「35歲魔咒」或「35歲門檻」在中國經濟不景氣之下日益發酵,中國中年人的就業困境同樣值得關注。若從這次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來,中國30到59歲勞動力的失業率僅有3.9%,但這個年齡階層的勞動群體狀況恐怕比年輕人更加困難。因為這些人「上有老,下有小」,不可能像16到24歲的年輕人那樣「躺平」、「啃老」,中國職場的「35歲魔咒」更是他們難以跨越的年齡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