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最近訪問台灣的美國前政府官員透露,在現階段美國華府的政治氛圍裡,對於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施政評價仍然存在嚴重的黨派對抗,但唯獨台灣議題所獲得跨黨派的支持聲浪,是繼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以來最強而有力的。這個說法一點都不為過,美國政府與國會最近一連串對台灣友善力挺的動作,的確讓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天秤出現微妙的重心移轉。
最新的發展是,川普政府不尋常地召回駐拉丁美洲巴拿馬、多明尼加及薩爾瓦多三國的大使,打算重新審視其對拉美區域的外交戰略,並且取消原訂的「共榮聯盟」(Alliance for Prosperity)會議。偏偏這三國正是過去一年來先後與台灣斷交的拉美國家。
上個月薩爾瓦多斷交事件,發生在總統蔡英文中南美洲訪問與過境美國返台之後,「突襲」意味濃厚,北京刻意操作打壓的鑿痕深刻。但事後美國國務院與白宮相繼發出聲明,才令外界感到意外,因為美方除了批評北京此舉片面破壞台海現狀之外,更首次宣布將「重新審視美國與薩國的關係」,頗有警告下一個蠢蠢欲動國家的意味。
台「投資」參議員賈德納近二十年
同一時間,美國國會共和黨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盧比歐(Marco Rubio),以及民主黨籍參議員馬基(Ed Markey)、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共同提出《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簡稱《台北法案》(TAIPEI Act)。
《台北法案》要求美國採取行動,與世界各國政府接觸,來支持台灣的外交承認或加強與台灣的非正式關係。如果有任何對台灣採取不利的行動,法案授權美國國務院降低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並授權國務院暫停或改變美國對該國的援助,包括軍事融資援助等。
這個法案是繼年初國會兩院通過、川普簽署的《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 之後,另一項展現對台灣強力支持的法案。但差別在於,前者主要是友台國會議員主導提案,後者是台灣在美遊說團體多年來的努力成果。台灣駐美代表處特別在參議員賈德納身上「投資」近二十年,從他擔任國會助理時就建立交情,直到二○一四年他當選科羅拉多州參議員。賈納德目前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他與出身古巴難民家庭、對共產政權深惡痛絕的盧比歐,是美國參議院最力挺台灣的兩大支柱。
如果再加上近來川普政府上自國務院、下至美國在台協會(AIT),多次讚揚台灣在川普政府「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中可以扮演建設性的角色,美國行政與立法部門一搭一唱,巧妙分工配合,將台灣的戰略價值捧上天,究竟是事先套好招,還是大勢所趨,值得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