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的個人和無所不管的國家:《自由主義為什麼會失敗》選摘(4)

2024-03-02 05:10

? 人氣

作者認為,打造自由主義的人,大多把社會規範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並設法把人從組織和教育中解放出來,使人不再囿於規範自我設限。圖為美國自由女神像。(美聯社)

作者認為,打造自由主義的人,大多把社會規範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並設法把人從組織和教育中解放出來,使人不再囿於規範自我設限。圖為美國自由女神像。(美聯社)

引領第一波浪潮的思想家,是自由主義原型時期的培根。培根找過霍布斯擔任助手,而且也跟霍布斯一樣,抨擊過亞里斯多德與阿奎那對大自然與自然法則的看法。他主張人類有能力「掌握」或「控制」大自然,甚至能夠逆轉叛神墮落(the Fall)的影響,重新獲得永恆的生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種觀念下,自由主義和全新的自然科學緊密相連;而自由主義所倡導的市場導向自由經濟,也促使人類進一步利用、征服、掌控自然。近世的自由主義認為人性無法改變,人類天生自私,欲望只能設法駕馭,不能根本消除。所以人類所能做的,就是引導與生俱來的自私與占有欲,利用一種新的經濟與科學體系,來提高我們對自然現象的掌控能力,藉此增進個人自由。

但到了第二波自由主義思潮,一群人先後批評這種看待人性的方式。從盧梭(Rousseau)到馬克思(Marx),從彌爾(Mill)到杜威(Dewey),從理察.羅蒂(Richard Rorty)到當代的「超人主義」(Transhumanism),都認為人性不是固定鐵板一塊。他們從第一波思想浪潮汲取養分,主張既然人類能夠征服自然,當然也能夠改變人性。

到了今天,第一波自由主義就是「保守派」,他們堅持用科學與經濟來掌控大自然,但反對用同樣的方式掌控人性。在他們眼中,為了經濟利益改變自然的行為幾乎都可以,但利用生物科技「強化」人類的行為大半都不行。至於第二波自由主義者,則愈來愈支持用科技掙脫肉體與本質的一切限制。當代的政治辯論,幾乎完全被這兩種自由主義者之間的爭執壟斷,而且兩種派別都捨棄了過去的觀念,沒有人想用前現代的角度,去設想一種完全不同的人性概念與自然關係。

因此,自由主義並不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只是在改革政府的憲政體制,以及守護個人的司法權利。事實上自由主義試圖改變人類生活方式與整個世界。它的兩大革命性觀念,也就是人類學的個人主義觀,以及意志論的自由選擇觀,再加上堅持人與自然彼此獨立且二元對立的看法,催生出了一種全新的自由概念,這種概念讓人類的自主決定範圍無遠弗屆。

那之前的自由,是指人類在練習之後,從天生享樂欲望中掙脫而出的狀態。這種自由,讓每個人都能將自己培養實踐的美德,融入共同的決策過程中,它使城市得以自治,靈魂得以自決。這種社會最重視的就是每個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種藝術也是種美德,只有在全人的教育中才能塑造。

但自由主義不這麼認為。它把自由理解為一種條件,一種讓個人行動不受實在法約束的條件。這樣的自由概念,當然會把它想像中的自然狀態化為現實,當然會用各種法律、政治、經濟、社會的結構,逐漸把每個人各自為政的生活方式,從它的理論中實現出來。自由主義讓我們能夠自主決定的東西愈來愈多,法律的出現與政府規模的擴大,壓制了所謂「自然狀態」無政府的渾沌暴亂。它也讓每個人從原本既有的社群中解放出來,彼此之間只剩下鬆散的聯繫;並讓人類進一步掌控自然、利用自然,藉此讓人類能夠做出所有自己想做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