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創建ImageNet,李飛飛也是史丹福大學人本AI研究院的共同院長。所謂「人本」,英文是 human-centered,大致說來就是強調AI的發展是要以提升人類福祉為主軸。這個構想當然是正面的;「把人類福祉置為目標」當然比「不顧人類福祉」的科技發展,要好得多。但是,我也有一些不同的思考。
飛飛書中提到:沿著視覺辨視這個路徑去發展AI,之所以會出現突破,也許與寒武紀物種數量大爆發有關。有人猜測,寒武紀大爆發背後可能的原因,是因為「視覺基因」開始出現,而因為視覺的變化面向極為複雜多元,其所產生的演化優勢種類繁複,遂創造了非常多元的生物發展。
生物演化有兩個重要的elements.(A)微觀而言,每個物種的基因突變,「天擇」都會留下「更適合生存」的突變種;宏觀而言,每個物種都像是在「追求極大化繁殖」。(B)演化的均衡,每個物種的淨繁殖率都必然是零(如果淨繁殖率是正的,則幾萬年下來該物種數量早已爆炸;如果是負的,則該物種已經滅絕,我們今天也看不到)。我們以前說演化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忽略了B。
但是B這個法則在最近300年發生了改變:「人類」變成超級強大的物種,人口數量已經爆炸成長近百年,而人類靠著極有效率的操作,決定「一切」。以AI為例吧:我們可以用AI分析蛋白質結構、尋找到「生產最有效率」的稻米雜交品種。這個AI應用很「人本」,因為它提高糧食生產率,可以使幾億非洲人民減少飢餓。這,當然是沒有錯。
可是當農民開始普遍種植這種AI選中的稻米之後,稻米的多樣性就消失了。我不是危言聳聽:過去百年,人類的主食物種已經大幅下降近百分之九十。因為主食物種多樣性下降,又進而促成對應的昆蟲、細菌等其他物種的多樣性下降。以上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是由「挑選生產最有效率的稻米」開始的。
我們能說「用 AI 幫助改善種植效率」不對嗎?當然對!能說它「不人本」嗎?當然不行!因此,我想說的是:「人本」不是AI問題的全部,我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大部分」。AI能大幅改善效率,使得人類這種已經最強的物種又更強上好幾倍。有超強物種的演化均衡,絕對會降低生物多樣性。事實上,生物多樣性文獻老早就有 homopocentric 這個字,就有「太過 human-centered」的意思。那麼 human-centered AI,真的是個理想的哲學概念嗎?這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作者為中研院士,前國科會主委。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