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七月底跨部會的提出長達90幾頁「少子女化對策計畫」,其中最被提出討論和爭議的是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從八月實施到現在爭議不斷,甚至演變到私立幼托業者上監察院、居家保母群起抗議,這其中衍生的問題,應該不是短期那可以落幕的。因為從政策的討論到實務的執行,我只能說政府把提升人口政策想得太簡單,因為台灣的少子化問題,不是一個0-5歲「準公共化托育政策」就可以解決,但這也代表政府只針對現在問題焦點—托育問題去提政策,而不是用全人的發展,去看影響台灣少子女化整個社會結構的問題。
我想執政者對少子女對策計畫,雖不想用敷衍了事,但是試問政府,是否有真正做到資源盤點及站在消費端的立場看問題。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表示「準公共化托育政策,是國家利益」,但筆者要提問的是,如果把托育政策,當成是國家利益,那應該是由政府帶頭做起,廣設公共托育中心、社區家園、增設國小附幼或公立幼兒園,讓公私幼兒園比能從現行的3:7開始去做改變,相反的是套上一個「準公共化托育政策」要私人業者,幫政府做功德,這個功德應該很難圓滿。而如今林萬億政務委員,又把不願意參與簽約的私立幼托,用「政治立場」和顏色來當藉口,我想很難服人。
增設公立幼托或廣設非營利幼兒園,在政府執行部門的立場,最容易看到績效,但背後卻暗藏未爆彈,因為如果沒有經過實地訪查和精算,我想有些地區設立後,恐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境。「教改」應該還沒有讓教育部和執政者得到體悟。就現行的公立幼托問題,應該率身執行改變服務現況,但因為政策執行者,怕破壞根深蒂固的服務體系、提高政府負擔的成本及面對服務時制改變基層教師的反彈,因此才希冀由非營利幼兒園和準公共化托育政策,來為自己的「不能」、「不為」開脫。
目前讓使用端的家長,選擇私幼的理由,除了公立幼托少,最重要的是接送時間,讓大部分雙薪家庭的家長怯步。雖然大談各公立幼兒園要開辦課後托育,但托育時間又不到位,試問都會區有幾個家庭可以免強趕上接送的時間,甚至主政者如果真的有心,到都會區的國小的附幼觀察,看看有多少是由移工、鐘點保母、甚至課後托育來負責接送。而偏鄉的問題更嚴重,也許有部分家裡長輩可以擔負幼托下課回家的照顧,但多數需要跨區工作的雙薪家庭,只好把孩子送到私人的課後照顧中心,畢竟時間上彈上較能滿足需求。而能幫上忙的長輩也越來越少,因為大環境的經濟市場不景氣,偏鄉的爺奶雖然已逾法定退休,但仍需要去拚經濟,觀察到的是無法接送的家庭,由專車送回,由家中的曾字輩的長輩照顧,甚至有些幼兒回家是無人照顧,政府應該不會告訴我是少數或是不知道。所以台灣托育市場商業化,誰是始作俑者,主政者和專家學者該好好想想。
私立幼托商業化是市場決定需求和競爭力。以消費端的需求,因為接送時間較具彈性,客製化,能滿足多數雙薪家庭的時間或教學資源的需求…。因此很多在區域內口碑較優的幼托機構,入學的競爭遠超過公共幼托…。所以主管機關要這些優良的私立幼托,加入「準公共化」,沒有提供好的誘因,業者當然沒有動機,甚至抗拒。
在「準公共化」托育政策的決策過程中,其實時間過於匆促,一昧的補助津貼,其實對少子女化的育人政策,就現實面真的效益有限。也許主政者認為撒錢就能提升出生率,但這應該是焦點處遇的想法…。因為政府只做一半,試問學齡前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入小後課後的托育問題應該沒人想提,政府也許沒有察覺或裝作不知道。但家長應該比誰清楚,因為入國小投入課後照顧的經費,與私立幼托的費用相較,應該也相差不遠…。所以如果又有人帶風向,是不是又要推展一個「準公共化課後照顧服務」,所以我才會說政府不是以全人的發展去建構友善的育兒環境…。一個做一半的政策,真的能催生嗎?
*作者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執行長、社會福利問題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