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鄭成功於1624年在日本出生,那年荷蘭人來到台灣;鄭成功在1662年歷經9個月圍城,把荷蘭人趕出台灣,不料,5個月後,他就辭世,享年38歲。貝喬思說,國姓爺短暫一生剛好就是荷蘭殖民台灣的時期,這是很大的巧合,這也是觸發她寫下歷史小說的原因之一。其次,她說,相當有趣的是,許多史料提到,在日本長崎出生名為福松的男孩,未來將成為一個島嶼的統治者,這個預言指的就是國姓爺。
貝喬思:東印度公司犯了錯 忽視揆一示警
《福爾摩沙之王》是一個關於決心、勇氣和背叛的故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末代總督揆一(Frederic Coyett)與國姓爺之間意志的較量。貝喬思說,早期要蒐集400年前史料,非常困難,隨著科技進步,她透過網路能夠蒐集到的資料增加了,也幫助她以更平衡的視角來呈現這個歷史故事。
爬梳史料過程中,貝喬思發現,荷蘭東印度公司犯了很多錯誤。當時荷蘭在福爾摩沙最後一任總督揆一多次向荷蘭與印尼總部長官報告,要注意中國情勢變化,可惜這些報告未獲得重視,當時東印度公司高層的目標是開拓與中國的貿易,獲取經濟利益。未料,明朝勢力衰退,滿清入侵,最後國姓爺率兵撤退到台灣,於是趕走當時殖民台灣的荷蘭人。
荷蘭在台灣的末代總督揆一出生於瑞典,在荷蘭長大。貝喬思說,荷蘭東印度公司當時已經很國際化,僱用各國人才,當時揆一發出的報告未獲上級重視,最後被國姓爺打敗,她很能了解揆一的痛苦。
《福爾摩沙之王》以荷蘭文出版時,受到相當高的肯定。貝喬思說,「許多荷蘭人讀了之後問,為何我從來不知道這段歷史?有些人甚至相當生氣。」
歷史上充滿許多巧合。荷蘭在印尼殖民的歷史長達300多年,但是在台灣因為有國姓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殖民歷史只有短短38年。貝喬思認為,當年國姓爺率兵撤退到台灣的歷史,與二次大戰後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呈現了某種程度的巧合。由於國姓爺率兵撤退到台灣,而且把荷蘭人趕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或許也讓400年後,台灣與荷蘭人民之間的關係能以較理性的方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