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十年苦心研發,Apple Car為何胎死腹中?《紐時》揭秘蘋果放棄「泰坦計畫」內幕

2024-03-01 16:00

? 人氣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Vanarama所繪製的Apple Car想像圖。(Vanarama官網)

此外,蘋果當時也預期iPhone的銷售力道將在未來幾年放緩,鑑於運輸業市場高達2兆美元,自然被認為有助於蘋果拓展新的業務。據熟悉該計畫的蘋果員工表示,儘管得到了庫克的信任票,但團隊成員知道他們將面臨何種嚴峻現實。因為即便Apple car順利上市,相關成本可能就上看10萬美元,而且與智慧型手機相比,利潤仍然微薄。最重要的是,當時才開始衝刺的Apple car勢必只能在特斯拉主導市場多年後才姍姍來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Apple car的路線之爭

《紐時》引述蘋果內部消息,稱「泰坦」其實從一開始就有兩派不同的看法。最初領導這項工作的薩德斯基(Steve Zadesky)希望製造類似特斯拉的電動車;蘋果首席設計師艾夫(Jony Ive)則希望開發自駕車,軟體團隊的成員也自認可以辦得到。當時擁有1550億美元現金的蘋果公司,於是一口氣招聘了數百位熟悉機器學習與自駕車技術的人才,這也讓「泰坦」成為蘋果第一個有如此多的外來人員參與的計畫。

在「泰坦」正式結束之前,Apple car的研發團隊已經有兩千人之譜,其中包括曾為NASA與保時捷工作的工程師。這個團隊也確實開發了許多新技術,包括可顯示轉彎方向的擋風玻璃、能夠減少太陽熱量的特殊材料天窗。《紐時》指,艾夫及其團隊設計了Apple car的概念圖,據稱其外形類似飛雅特Multipla 600,特別的是這輛車「沒有方向盤」,而是透過蘋果的虛擬助理Siri來進行操控與溝通。

Google自駕車Waymo已經達到第四級自動操作,無須任何人在車子裡。(美聯社)
Google自駕車Waymo已經達到第四級自動操作,無須任何人在車子裡。(美聯社)

艾夫曾在2015年親自對庫克展示了他心中的Apple car該如何運作,基本上就是一連串跟Siri對話的過程、而非操作方向盤跟油門、煞車踏板。當2016年薩德斯基離開蘋果,他的繼任者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決定把原來的電動車目標改為自駕車。此後蘋果開始測試裝有感測器和電腦的凌志(LEXUS)休旅車,又跟BMW、日產和賓士等車廠交換意見,最後與福斯汽車達成自駕車的合作協議。

隨後幾年,前特斯拉高管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接手「泰坦」計畫,並且解雇了兩百多人;之後再接替他的林奇(Kevin Lynch)又改變了計劃,回到製造電動車的最初計畫。《紐時》將這些轉折稱為「錯誤的開頭、錯誤的變卦」,最後則是在本週二突然在內部會議時宣布:公司高層決定對研究生成式AI投注更多時間,「泰坦」團隊的部分成員也將被重新分配到人工智慧領域工作。雖然也有一些「泰坦計畫」的遺產留下來,包括帶有攝影鏡頭與AI性能的AirPods、機器人助理和擴增實境技術都將運用到蘋果的其他產品上,但是與AI無關的「泰坦」成員恐怕不見得能繼續能留在蘋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