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前,多州於同一天辦理初選的「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5日登場,現任總統拜登及前總統川普皆大獲全勝,兩人有望在今年底再度對決。 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第三勢力、川普的判決、候選人年齡是可能影響大選結果的3大因素。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自2000年以來的6次總統大選中,普選的平均獲勝差距是3個百分點。然而,即使如此,這仍低估了今年總統大選的激烈程度。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有1.6億名美國人投票,拜登(Joe Biden)以2萬張選票(占總選票的0.013%)贏得關鍵的威斯康辛州(Wisconsin)。選舉票數十分接近時,微小的差異可能產生改變世界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任何一個因素與議題都可能導致選舉結果有利於拜登或川普(Donald Trump),包括經濟議題、邊境議題、墮胎議題、投票率、贊助者、志工,但這次總統選舉還有另外3大因素可能影響結果。
首先是第三勢力扮演的角色。許多美國民眾覺得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及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這2個主要政黨都有點奇怪。理論上,打破這兩黨的雙頭壟斷(duopoly)很棒。今年的第三勢力候選人包括綠黨(Green Party USA)的史坦(Jill Stein)、左翼教授韋斯特(Cornel West)、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 junior)。
共和黨及民主黨都小心翼翼捍衛自己的雙頭壟斷。2000 年,美國消費者權益倡導者納德(Ralph Nader)在佛羅里達州(Florida)獲得足夠多的選票,讓共和黨的小布希(George W. Bush)拿下佛州以來,各黨就收緊成為總統候選人的規則。
史坦及韋斯特不太可能在每個州都有資格。小羅伯特.甘迺迪則不同,在包括第三勢力的民意調查中,他獲得了12%的選票。這表明他應該能獲得足夠的簽名,能在大多數州成為候選人。如果這些民調轉化為今年11月的得票率,他將拿下自1992年美國商人佩羅(Ross Perot)以來迄今為止最高的第三勢力得票數。
《經濟學人》指出,目前很難準確判斷小羅伯特.甘迺迪會從哪裡分走更多選票,這個姓氏暗示他可能吸引更多的民主黨選民,但共和黨人更喜歡他。他的環保主義及疫苗懷疑論綜合了左翼及右翼,好幾位矽谷(Silicon Valley)大亨支持他,他們認為顛覆是好處,這些都意味著小羅伯特.甘迺迪參選可能有利於川普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