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性相近的相撲部屋組成集團,此集團稱為「一門」
明治維新後,受到社會風俗由封建轉變為文明的影響,相撲被視為「野蠻的運動」。儘管不受大眾喜愛,相撲會所仍然堅持每年兩次在兩國回向院舉辦相撲表演,並將江戶相撲更名為東京相撲。相撲力士不再隸屬於大名之下,由各相撲部屋照顧這些力士,並整合了一套力士培育制度。
在當時,即使沒有自己的練習道場仍然可以經營相撲部屋。1990年,號稱亞洲最大規模的兩國國技館開幕,那時約有47個相撲部屋,與現在數量差不多,然而僅11個相撲部屋擁有自己的練習道場。
那些沒有練習道場的相撲部屋的力士們,則會在其他有土俵且同為一門的相撲部屋內練習。
所謂「一門」是指屬性相近之相撲部屋所組成的集團。
例如,A部屋的相撲力士退休,並開設B部屋,則A部屋與B部屋實屬同門,這樣擴展下去的集團即為一門。
直至1950年代之前,相撲部屋的經營經費乃自行負擔,並非像現今一樣由相撲協會全額支付,每個一門有類似的「工會組織」,負責統籌各地商演事宜,其收益便用以經營相撲部屋。相撲力士能否進入具有高獲利能力的一門下學習至關重要,相同地,每個一門也有競爭意識,都希望能培養出未來可成為招牌的優秀相撲力士。
儘管1958年起改變制度,整併了各地演出,改為每年固定六場賽事,每個一門依然會透過聯合訓練、婚喪喜慶、或相撲協會理事選舉等場合進行交流。相撲力士有義務必須加入任何一個一門,目前有五個一門,出羽海、二所之關、時津風、高砂、伊勢之濱。
順道一提,大山部屋是最後一個沒有練習道場的相撲部屋,它在1986年與高砂部屋合併。而2004年是史上最多相撲部屋數量的一年,高達55個,目前則為45個。
親方們感嘆「難以吸引下一代人才」
相撲部屋通常兼備師父自宅與力士練習場地,換句話說,這裡也是師父與徒弟一起吃飯生活的地方。相撲力士必須加入任一部屋,除非師父過世或退休而無人繼承相撲部屋時,否則不可任意移轉至其他部屋。此外,部屋內除了力士外,還有指導者親方、相撲裁判、司儀、髮髻梳化師等。
相撲部屋的最大幕後功臣是師父的妻子,亦即師母。她負責部屋的財務管理、安排各式聚會活動、以及與支持者互動等,同時也擔任所有力士的母親及教育的角色。
相撲部屋是大相撲的根基,但有越來越多年輕的親方們擔憂部屋的未來。他們異口同聲感嘆道「要吸引下一代人才,這任務越來越困難」。
新徒弟人數減少問題日趨嚴重,去年一整年僅招收了53人,創下1958年起改為每年六場賽事制度後招收最少徒弟人數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