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教育方面,女性大學生人數超越了男性大學生人數。在歐盟,2002年至2020年間,25至34歲男性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比例從21%上升至35%。而女性這一比例上升得更快,從25%增加至46%。在美國,獲得學士學位的年輕女性比男性多了十個百分點。
教育程度的不同導致了觀念上的差異: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更容易接受自由、平等主義的觀念。教育程度差距也導致了男性和女性在生活、工作和戀愛中有不同的體驗。簡而言之:在富裕國家,一名女性完成大學學業後,她很可能會找到一份白領工作並能夠養活自己。但當她進入約會市場(假設她是異性戀者)時,她會發現,由於女性畢業生比男性畢業生還要多,因此支持自由主義、受過教育的男性實在供不應求。
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男性,在尋求婚戀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到沮喪。在波蘭,由於男性農民很難找到配偶,因此一個名為「農夫尋妻」(Farmer Wants a Wife)的真人實境節目成為該國最受歡迎的電視節目之一。「如今,很難確定年輕女性對於男性的標準是什麼,」波蘭消防員盧卡斯(Lukasz)表示,過去她們的標準僅是「穩定收入、能夠修理家裡的大小問題……並且持有駕照」的男性。
這是否會影響年輕人的結婚與生育意願?目前還難以斷言。根據美國生活調查中心的發現,Z世代相較於千禧一代或X世代,更晚開始他們的第一段戀愛關係,並且更容易感到孤獨。此外,與年長的女性不同,Z世代的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認為自己是LGBT(31%比16%)。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持續下去,以及將如何影響未來家庭的組成。
生活經驗
年輕男性對女性主義的反彈可能尤其強烈,因為他們剛開始展開職涯,最有可能將女性的競爭視為潛在威脅。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年輕歐洲男性所在地區的失業率最近上升,並且他們認為社會制度不公,那麼他們對女性的憤恨(以及對女性主義走過頭的感覺)就會尤其強烈。
然而並非所有男性的抱怨都是毫無根據的。在一些國家,離婚法庭往往在監護權爭議中偏袒母親。還有一些國家,由於男性較早進入勞動市場並且壽命較短,因此他們認為自己的退休金領取比女性少。尤其影響年輕男性的另一個因素是兵役。南韓規定男性公民有服兵役的義務,助長了男性的不滿。在歐洲,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使得像波蘭等鄰國的年輕男性擔心被徵召的命運。
同溫層
社群媒體可能加劇了男女之間的對立。首先,當人們在同溫層中討論一個議題時,往往變得更加極端,透過以強烈的措辭重申內部核心立場,並譴責提出爭議的人,以獲得肯定。例如,在男性主導的中國聊天室中,「女拳」這一詞很常見,這種情況導致了厭女情緒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