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馬爾地夫反對派進步大會聯盟候選人穆伊祖(Mohamed Muizzu)在與尋求連任的民主黨總統薩利赫(Ibrahim Mohamed Solih),經過激烈競選艱辛勝出後,馬爾地夫的大國外交戰略路線隨即出現由「親印」向「親中」轉折的擺盪。鑒於馬爾地夫地處印度洋南段,扼守印度洋南大門,地緣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尤其隨著印中等地緣博弈升溫,馬爾地夫遂逐漸從位於南亞次大陸的邊緣群島,提升至具備區域影響力的戰略節點,成為印度與中國積極爭取拉攏的對象。
儘管馬爾地夫始終對外形塑「堅持和平、獨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隨著內部民主、進步兩大政黨政治權勢生態變化,而呈現對印、對中搖擺傾斜狀態,如自2008年8月施行新憲法後,馬爾地夫正式實現總統民主大選,除首任親印總統納希德(Mohamed Nasheed)任期未滿即遭罷黜外,2013-2018年的進步黨總統亞明選擇與中國親近立場,中國除藉由「一帶一路」倡議注資興建連結馬爾地夫的馬累島及胡魯馬利島「中國―馬爾代夫友誼大橋」、維拉納國際機場改擴建、馬累環礁旅遊島等重要建設項目外,習近平並於2014年訪問馬爾地夫,改變雙邊政治交往層次及頻率偏低狀況。2018-2023年薩利赫執政期間,則因徹底貫徹「印度優先」政策,間接激起馬國人民關於抵制與印度等國家建立任何實質性戰略關係的強烈情緒,最終發起「印度離開」(India out)運動,導致薩利赫連任失敗。
此次穆伊祖取代薩利赫成為馬國新任總統,於11月17日宣誓就職的次日即正式要求印度政府從馬爾地夫撤出軍事人員,同時改變歷屆總統首次出訪都選擇印度的慣例,於今年1月8日至12日率先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於會晤習近平時更決定將兩國由「全面友好合作夥伴」升級為「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雙邊關係迅速發展。而對印度則多有齟齬,首先針對印度藉由協助維修操作由其先後贈予馬國擔負搜索救援、醫療運送任務的直升機與小型飛機名義,向馬爾地夫派駐80名印度軍方人員,明顯觸及主權獨立的反感,遂明確要求印度自3月15日完成撤離在馬國駐軍。其次則因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於1月初選擇前往印度最南端的拉克沙群島(Lakshadweep)推廣觀光,此舉被馬爾地夫視作印方的軟性反制,意在暗示印度民眾無需再前往該國度假,結果或將衝擊馬爾地夫賴以為生的觀光產業,引發雙方官商在社群媒體激烈爭執。
尤其引起印度不滿的是穆伊祖2月5日才在國會發表就任後首場演說表示,不讓外國擁有測量馬爾地夫海洋、海岸線及繪製相關地圖的權力,並拒絕延長印度針對馬國全境1,192座珊瑚礁島嶼進行聯合水道測量的協議後,卻隨即同意中國的科考船「向陽紅03」號於馬爾地夫泊靠輪換人員與補給物資,並進行蒐集水文數據任務。印度雖然抗議該等數據未來可能將用於解放軍潛艦在印度洋的軍事活動,明顯挹注中國勢力向印度洋擴張,然而馬國政府對印度的不滿反應,則選擇不予回應。姑不論類此事件究竟會發酵成何種態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穆伊祖執政下今後五年的印中馬三方關係必然充滿諸多競爭變數,更遑論馬爾地夫歷來存在由總統選舉勝利者決定印度抑或中國哪個大國,得以獲取此關鍵據點主導權的政治慣例,未來馬爾地夫的大國戰略會否再度出現擺盪,進而對地緣政治造成影響,值得後續長期觀察。
*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