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到1969年間,德國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現在,這一代人已經開始進入退休年齡。和之前的世代相比,這一代人的預期壽命更長。然而,德國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卻沒有隨著如此顯著地成長。對於養老保險體系而言,這意味著支付養老金的勞動者相對領取養老金的退休人員而言變少了。那麼,誰來填補這個養老金缺口呢?
現行的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起始於一個多世紀前的1889年,它採用「現收現付」原則,也就是當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由當前勞動者支付,相當於兩代人之間的社會化贍養契約。在1960年代初,每一名退休人員大約對應六名勞動者,但是這個比例如今已經變成1:2,而且還在進一步惡化。
目前,養老金的巨大缺口主要依靠聯邦財政來填補。2024年度,總共有1270億歐元的稅款被用於填補養老金虧空,佔到了聯邦財政支出的1/3。根據預測,到了2050年,養老金缺口還將翻倍。屆時再依靠稅款來填補,顯然不太現實。
與此同時,不斷上升的老齡人口比例,也讓退休人員日益成為各政黨爭相拉攏的選民群體。於是,如何維護養老保險體系就成為了政界激辯的話題。各方紛紛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當前聯合執政的社民黨、綠黨、自民黨建議,既不削減退休金,也不增加勞動者每月繳納的退休保險費,退休年齡也不應該進一步上調。自民黨籍的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 (Christian Lindner)提出的方案是:借債炒股掙錢。
借債炒股掙養老金
具體而言,聯邦財政可以每年舉債120億歐元成立一筆公共基金,然後投入股市。這項基金應當獨立運作,投資應盡量分散到全球市場。炒股的盈利則用於填補養老金缺口。財長林德納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一個多世紀以來,養老金投資資本市場的潛力一直沒被開發。現在,我們開始為社會的未來投資。」
根據設想,每年投入的本金今後應當每年追加3%;到了2030年代中期,股市養老基金應該至少擁有2000億歐元的總規模,成為德國法定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
不過,在野黨基民盟對這一方案的實際效果表示質疑。基民盟黨籍議員、德國聯邦議會勞動與社會委員會副主席克諾利希 (Axel Knoerig)就指出,該方案根本不能為養老體系提供長期保障,反而「會在今後導致勞動者需要繳納更多養老保險費,造成更大負擔。」
克諾利希表示,基民盟並不反對養老金投入股市,但是財政部長提出的方案在增加債務的同時,卻不能產生相應的足夠盈利。
根據德國證券研究所 (Deutschen Aktieninstitut)的統計,大面積分散投資股市的平均回報率大約為每年6%~8%。財政部長林德納的預測則相對保守,認為養老金投入股市大約能產生每年超過3%到4%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