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塑造一個國家未來的關鍵元素,然而,對待教育需有多元思維,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認知,方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近日,台灣迎來一個值得關注的時刻:第一位台灣原住民數位科技領域的教育專家於2023年誕生。然而,值得反思的是,他的誕生與台灣第一位漢人的數位教育博士竟然相隔了15年之久。這種現象不僅反映了我們在原住民數位教育領域的不足,更凸顯出了我們在教育中忽略了文化認知的重要性。
教育的價值:超越知識的傳遞
教育並非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的傳承和認知的塑造。然而,當今的教育體系在數位科技領域中,普遍偏向西方的科學概念,而這些概念往往與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知識背道而馳。這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原住民學生在學習時難以理解這些與他們文化背景不符的科學概念。
呂淑姮(民101年1月)指出,這種文化落差使得原住民學生感到困惑和無力。張耀宗(民96年3月)進一步表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原住民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下降,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和未來發展。因此,我們亟需針對這一議題進行反思,採取行動,縮小文化認知的差距,讓原住民學生能夠在教育體系中找到他們的文化認同。
跨越文化鴻溝:建立跨領域教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原住民教育專家,他們能夠在數位科技領域創造更符合原住民文化和認知特點的教材。許綺婷(民104年4月)表示,跨領域的教育方法可以幫助原住民學生更容易學習和掌握他們自己的傳統知識,同時也能連結當今的主流知識。樂鍇‧祿璞崚岸等(民106年12月)也提到,這種教材可以在尊重原住民文化的前提下,將傳統知識融入到數位科技教育中,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承和現代知識的整合。
尊重文化認知的重要性
鄒族的汪明輝教授也認為,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加分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種「量的不同」無法完全彌補原住民文化認知與主流文明之間的「質的不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建立一個能夠真正尊重原住民文化的教育體系。這並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
從政策到文化:建立文化認知的平等
在台灣,我們已經通過了原住民自治條例草案,這是對原住民教育發展的重大支持。同時,建立原住民綜合大學也是學者們長久以來的心願。浦忠誠(民108年9月)強調,我們應該進一步鼓勵和支持原住民學生參加這些學校,甚至建立原住民綜合大學,以提供更適性化的高等教育。
然而,目前台灣各大公私立大學的原住民專班教育現況卻令人不滿。大多數原住民專班的教授是漢人,這反映出教育體制對原住民教育的不公平。此外,許多原住民專班的經費卻來自原住民最高機構,引起質疑。面對這種情況,一些學者更進一步批評這些專班並未真正落實自治,反而成為了漢人教育體系的附庸。這顯示出政策層面的漏洞,需要重新審視和改進。
走向未來:建立文化尊重的教育體系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學者和社會運動者開始反思現行原住民專班的教育模式,積極推動重新建構原住民教育體系。尤天鳴(民107年1月)指出,我們必須重建文化認知,讓原住民教育走向真正的自治、自主、自立。這些行動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也提醒我們教育體制必須正視原住民文化的價值,透過文化的尊重實現平等的教育。
總之,台灣首位原住民數位科技教育專家的誕生代表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此。從文化認知的差距到教育體系的改革,這是一場充滿挑戰和希望的旅程。透過尊重文化,建立平等的教育,我們可以讓原住民學生在數位時代中不再落後,同時保留著他們珍貴的傳統知識,用以應對當今世界的變遷和挑戰。
*作者為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