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德企的「中國戰略」:提升中國業務的獨立性,「去風險」也不妨礙跟中國做生意

2024-04-10 17:35

? 人氣

2022年6月15日,德國總理蕭爾茨。(美聯社)

2022年6月15日,德國總理蕭爾茨。(美聯社)

在德國西南部弗蘭肯地區的丘陵地帶,人口僅4000的Mulfingen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鎮。然後,就在這裡周邊,坐落著許多家做著全球生意的通風設備廠商。依必安派特就是其中一家。公司董事會成員、銷售長唐博(Thomas Nürnberger)對德國之聲介紹說:「我們在全球經營,在最重要的幾個國家總共設立有30多個銷售分公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依必安派特總共1.5萬名員工中,大約有2/3位於中國。和許多德國中型企業一樣,這家風機製造造商也非常依賴於中國業務,它既需要中國的巨大銷售市場,也需要位於中國的生產基地。「在以往的全球化時代,我們公司的產業鏈是分布全球運作的。目前,我們公司的中國工廠所需要的生產材料大約有30%來自歐洲,而在德國的工廠,大約也有20%~30%的物料來自中國等非歐盟國家。」同時也是中國工廠負責人的唐博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勢,生產線所需的零部件在分布全球各地的工廠之間傳來傳去也許並非好主意。「所以最近幾年我們正在嘗試解耦我們的供應鏈,原則上我們在中國的工廠就應該為中國的客戶生產、用中國本地的供應商。我們希望在今後兩年實現95%的本土化率。」

產業鏈的全球化風險

在採訪中,唐博不斷重復Lokal für Lokal,也就是「本地化供貨、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銷售」的新戰略,其目的就是降低全球化供應鏈的風險。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中國問題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指出,最遲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歐洲各界就都認識到全球分布的產業鏈會造成經濟依賴性,而依賴性則有可能破壞經濟穩定。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依賴性會讓人容易被訛詐,不論對企業還是政府而言都是如此。」

德國政府在去年夏天發布的「中國戰略」中也強調這一點,這份文件雖然沒有因此要求企業和利潤豐厚的中國生意「脫鉤」,但是卻竭力呼籲要高度警惕其中的風險。依必安派特的中國業務負責人唐博向德國之聲透露,公司已經為不同的風險製造訂了多套應急預案,「比如,我們可以在兩三個月內把在中國的生產線搬遷到印度去,當然我們目前認為不會出現這樣的場景。」

增加投資中國從而降低中國業務風險?

整體搬走中國生產線的應急預案,也許只會在台海開戰這樣的極端情況下才會啟用。唐博說,依必安派特目前根本就沒有縮減中國業務的打算,反而還要進一步擴大。就在3月底,這家通風設備廠商剛剛在上海開設了新的總部,從而讓其中國分公司具備更強的獨立自主運作能力。按照公司首席執行官蓋斯多弗爾(Klaus Geißdörfer),這就是在「去風險」:「隨著在上海開設了新的總部,我們在中國的分公司從架構上做好了準備,隨時能夠以極快的速度和德國總公司以及其他國家分公司的業務剝離。我們已經為剝離做好了準備。」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