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葉倫訪問中國,這次重點倒不在達成什麼具體成果,反而是在美方提出、葉倫再三聚焦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從原本的國家安全到「產能過剩」,葉倫這次訪中最大的「意義」,是為美國糾集各國打擊中國的出口,尋得新的出發點與道德制高點。
上周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接著葉倫啟程訪中,數周後國務卿布林肯也要前往北京,這是延續去年以來,雙方高層保持互動聯繫、管控兩國關係、避免失控的作法。
至於成果則「不好說」─中美競爭如故甚至更加劇,基本上並無和緩跡象;但換個角度看,兩國高層間有互動與溝通、避免誤判或甚至滑向熱戰邊緣,不必有什麼具體成果,其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肯定的成果了。
雖然葉倫就如過去一樣,都向中方解釋與強調「美國無意與中國脫鈎」,這種說法已經是美國對中政策說法的基調,連歐洲國家也以「去風險化」替代脫鈎論。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對中國的各種技術、貿易、投資的限制甚至禁止(主要是在半導體等尖端科技領域),去年葉倫訪中時談的理由是「國家安全」,要以國安顧問蘇利文說的「小院高牆」方式管制,今年葉倫談的不再是國安,而是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葉倫在與中國總理李強、副總理何立峰等會面時,都明確表達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擔憂、要求中方採取行動減少對出口的依賴、多提振國內消費。她出訪中前1周,就先在美抨擊中國加快太陽能、電動汽車和其他商品生產,是不公平競爭,「扭曲全球價格」,「傷害了美國企業和工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工人」。
美國開始要拿中國的「產能過剩」當靶子打,後續發展與影響是非常值得關注。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戲碼,無論美國用多少理由粉飾、合理化,骨子裡就是霸權之爭,「民主與極權之爭」、國家安全等理由只是虛假的門面。但過去用國安為由對中國的技術、貿易等作管制、限制,基本上還會有一個限度,例如要打擊華為的電信版圖,就要說電信影響國安;要壓制中國的半導體技術、要管制AI晶片,是因為這些技術最後都會被用在軍事上。
但在提出「產能過剩」這個理由後,美國(或是西方世界)可以對中國產品出手的項目就可大大擴增、而且幾乎是「無邊無際」。例如,中國已居領先地位的電池,全球前10大廠商中國占有6家;去年以來加速外銷與搶市的電動車,當然,還有早幾年就已打垮不少歐美廠商的太陽能光電等乾淨能源產品。歐美當然都想保護本國的相關產業,但這些產品又很難硬扯涉及國安,現在有這個對抗「產能過剩」的好理由,就能理直氣壯對中國的這些產品出手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