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內閣找來氣象達人彭啟明擔任環境部長,恰恰在公布前數日,前中研院長李遠哲才發言指「政府講的話很多都在騙人」,2050年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這是不可能」。李遠哲這番話道出彭啟明未來最大的挑戰,而且以現況來看,不可能達成,矛盾的是以政治現實看,淨零恰恰是最不重要的政務。
上週李遠哲在台大風險中心的一場專題演講中說,蔡政府去年宣布2050年要達到淨零目標,要達到此目標,2030年前碳排要比2020年減半,現在只剩6年,但這幾年都未努力、2050年淨零的目標根本作不到,「政府講的話很多都是在騙人」。而彭啟明在公布將接任環境部長後在臉書上的發言,也特別著墨在減碳與淨零。
以現況來看,全球減碳目標、2050年淨零碳排應該是不可能達到了;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更是越來越遙遠,因為蔡政府提出此政策目標時,比較像是「喊一個口號」,而不似提出政策,完全缺乏可行的「路徑途」,換句話說,沒有可執行的步驟、細節,甚至在現實生活中,反而與淨零之路背道而馳。
最明顯的當然是能源與產業政策。鑑於發電一直是排碳最重要的來源,因此各國的減碳都把供電作為重點,如歐洲國家就以「去煤電」為目標,代之以綠電、再生能源甚至核電;雖然各國比重不同,但歐洲再生能源占比號稱已達4成,包含德國、荷蘭和法國在內的7個歐洲國家今天承諾,將在2035年底前將排放二氧化碳的發電廠從電力系統中淘汰。德法等歐陸7國承諾在2035年底前將排放二氧化碳的發電廠從電力系統中淘汰。
但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卻是走一條不同的路、而且是錯誤的路。雖然蔡政府推動增加風光綠電,但其能源政策以全面廢核為出發點,明年核三機組都停機除役後,台灣就無核電,如果核一、二、三延役加上重啟核四,核電可提供2成左右的用電。因此增加的綠電,頂多就是補充消失的核電,甚至因建設進度及不穩定的特性,綠電占比估計在1成左右。
所以在明年全台「喜迎」非核家園來臨時,台灣的火力發電比重都會維持在8-9成左右,這種結構必然不利於減碳。
再者,台灣的產業政策很明顯是高科技走向、講更細則是半導體或甚至台積電獨霸。半導體、台積電對台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是民間投資的最大咖、又是帶動相關投資、地方繁榮(及房價)的力量,更是對外出口的主流、讓台灣產業在世界擁一席之地。
但與此同時,半導體又是用電量高、且越尖端製程耗電越兇的「吃電怪獸」,號稱台積電南部一個先進製程廠的用電,就超越整個東部或台南市的用量,依照財經專業媒體彭博的估計,台積電2020年用電占全台6%左右,到2025年將增為占全台的12.5%;另一個比喻則是:台積電一家用電量就超越有2100萬人口的斯里蘭卡全國。
簡單的說,幸或不幸,台灣選擇、同時也是最強的產業恰恰是用電量高的半導體,而廢核與綠電不給力,讓火電占比在8-9成,這種結構談減碳、淨零是有點唬爛。供電充裕、缺電與否固然是經濟部的事,但減碳是環境部的職掌,顯然環境部無法改變能源政策,甚至要「被迫」配合:例如「非通過不可」的那些天然氣接收站環評。
彭啟明說「減碳需要全民共識」,這話沒錯,但其實說了等於沒說:請問是什麼樣的全民共識?是民眾都要有減碳的共識嗎?那應該是沒問題、一定有;但落實到政策就難說了,要全民有共識要「節約用電」,沒有人會反對但也沒有人會真正作到,喊了也推動了十多年的節能減碳,換來的是用電量年年增長;而如果是要全民共識「以價制量大漲電價」,那大概不少民眾要直接說不了。
當然,以政治現實來看,因為淨零是要2050年達成,成或不成完全不影響現任政府,因此讓政府與官員也有絕對、無限的空間忽悠大眾,以此觀點看,新的環境部長註定不會在淨零政策上跌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