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總統賴清德的國安團隊登台亮相,一字排開,猶如蔡英文政府的國安人馬大風吹,他提出「以和平為燈塔,民主為指南針」的國安論述,以「民主和平論」為理論依據,卻也潛藏著戰爭風險——賴清德的民主之路,若是指向獨立公投或台灣共和國,那麼,還會有兩岸和平嗎?
交交黃鳥,止于楚:沿用「英軍」老面孔
賴清德刻意展現「自信」,卻無意間流露出緊張,把國安局長蔡明彥的名字,3度誤讀為「蔡明耀」,把軍政軍令一元化誤說成「二元化」,自己的2014年上海行,也說成了「2015年」。反觀向來小心讀稿、即將交棒的蔡英文總統,日前會見外賓時刻意宣布,林佳龍接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國安會秘書長,目的就是昭告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說:「我搞定了!」因為蔡英文要讓美國對賴清德政府放心。
相較於卓榮泰內閣充斥著「德軍」和「新賴系」,賴清德的國安團隊沿用了蔡英文的「英軍」,而背後顯然仍有「美國主導」的斑斑鑿痕。準國防部長顧立雄和準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兩人曾與走入AIT華府總部,是美國華府官員熟悉的國安高層。再從蕭美琴日前低調訪問美國和歐洲國家來看,未來可望扮演「直通白宮」的實權副總統。
正當賴清德宣布國安團隊的同時,他提出了「民主和平論」的國安論述。這套國際關係理論,最初源自於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主張,康德認為民主憲政可締造永久和平。而後在二十世紀的冷戰結束,「民主和平論」與「歷史終結論」再度盛行於國際關係領域,但也遭逢到「現實主義」和「地緣政治論」的挑戰。
誰從穆公,子車鍼虎:暢言「民主和平論」
「民主和平論」的核心論點在於: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發生戰爭。因為民主政治制度和文化的約束,可以避免政府輕率發動戰爭。「民主國家」具有共同的民主制度和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忍讓,化解矛盾並達成妥協,發生衝突時甚少訴諸武力。該論者宣稱,自十九世紀以來,除了個別案例以外,民主國家「之間」沒有發生戰爭。
不過,「民主國家」與「非民主國家」之間,就可能發生戰事。依據「民主和平論」的理論邏輯,如果「非民主國家」(即與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的國家)和「轉型中的民主國家」(如俄羅斯、北韓、伊朗)成了戰爭的發動者,則「民主國家」(如美國、英國)即可名正言順地介入其他國家,而這就是維護和平的「崇高使命」。
由此觀之,賴清德的國安論述「民主和平論」,同樣是服膺於美國「新干涉主義」。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在國際事務上推行「新干涉主義」,它是一種以人道主義和捍衛西方價值觀,以武力干涉別國內政為手段,推行霸權主義以利於西方的國際關係新秩序。台海問題,也被美國視為可依據「新干涉主義」而介入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