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日前開跑,尋求第3個任期的現任總理莫迪也有望連任。莫迪經常吹噓其統治下的印度經濟成長故事,矢言要將印度打造成全球製造業中心。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雖然印度不是下一個中國,但仍能改變自己與世界,而莫迪必須抑制獨裁的衝動。
《經濟學人》(The Eonomist)指出,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下的印度是在「去全球化」浪潮與強人領導下的致富實驗。未來10年至20年,印度能否快速成長並避免動盪將決定印度14億人民及世界經濟的命運。莫迪的管理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正發揮作用,但人們仍質疑印度的成功能否持續,質疑這是否取決於莫迪繼續掌權。
印度是世界上經濟成長最快的大國,正以每年6%至7%的速度成長,最新數據顯示,民營部門信心達到2010年以來的最高。印度的影響力正以新的方式顯現:印度已經是全球第5大經濟體,到2027年可能成為第3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及中國。美國公司在印度擁有150萬名員工,比美國在其他國家聘用的員工來得多。印度股票市場的市值排名全球第4,航空市場排名第3,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影響了全球價格。財富的增加意味著更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葉門叛軍胡塞組織(Houthis)自去年11月開始頻繁攻擊來往紅海的商船後,印度在中東部署了10艘軍艦;美國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及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都向印度示好。
《經濟學人》指出,如果人們正尋找「下一個中國」、一個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奇蹟,這個奇蹟不會是印度。印度的發展正值貨物貿易及工廠自動化停滯不前的時期,因此需要開創新的成長模式,其中的一個支柱很熟悉,那就是將龐大的單一市場連結在一起的龐大基礎設施計畫。印度擁有149個機場,是10年前的2倍,每年新增1萬公里的道路及1500萬瓩的太陽能裝置容量。此外,印度一些基礎設施是無形建設,包括數位支付、現代資本市場、銀行、統一的數位稅收系統,這些都讓企業能利用國家規模經濟。
第2個更新穎的支柱是服務出口,已達印度GDP的10%。全球服務貿易仍在成長,印度資訊科技公司推出「全球能力中心」(GCC),銷售跨國公司研發及法律及會計等服務。然而,儘管印度擁有先進的科技園區,但仍然是半農村社會,這就解釋了經濟模式的最後一個支柱,亦即一種新型福利體系,數億貧困的印度人透過這種體系獲得數位轉移支付。新數據顯示,以全球貧窮衡量標準計算,每天生活費低於2.15美元的印度人口比例已從2011年的12%降至低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