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近期陷入困境,3月份的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提到,中國政府必須「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還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戰略翻譯中心主任葛里爾(Tanner Greer)與研究員南西・余(Nancy Yu)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中國領導階層認為,新興技術可能顛覆現有的經濟秩序,習近平相信中國能贏得科學革命,但中國的技術民族主義政策主要關乎地緣政治、而非經濟政策。
中國的思維
兩位作者認為,自1920年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希望用科學「救國」,對於中國現代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來說,這意味著在後頭追趕。近年,中國的野心越來越大,現在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科技強國」,2016年習近平在一次中國科學家聚會解釋這個目標背後的邏輯。他將技術實力視為選擇,這種選擇始於歷史認可的時刻,歷史上的一些時刻,「重大技術突破」有望「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並提高「社會生產力……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有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