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千歲機場東側,沿著JR千歲線,有一個用白色鋼板圍起來的工地正在擴展。工地的邊緣幾乎看不到,只有偶爾打開的蛇形開口。在那之前,只有一個保安人員站在那裡,周圍一片樹木。除了通過鋼板看到的幾台起重機和從開口處出來的、裝著砂石的自卸車之外,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是大規模工程。
為了實現先進邏輯半導體的國產化,日本於2022年8月低調成立Rapidus工業建設園區。儘管被北海道獨特的寧靜所包圍,但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涉及半導體的成敗卻取決於此。
美國半導體技術霸權難動搖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電子領域的技術優勢對聯盟國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那時,雷達和近程彈道控制系統的電子控制都是透過真空管實現,隨後發展為晶體管和集成電路(IC)。然而,20世紀60年代的阿波羅計畫等使美國半導體技術獲得提升,其技術霸權除了某些時期外一直未曾動搖。
那個時期是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在半導體市場迅速崛起。到1988年,日本製造的半導體占據了全球市場的一半以上,日本企業在半導體銷售收入中排名世界前3名,前10名中有6家日本企業。
日本與美國結盟。儘管如此,由於日本製造的半導體被廣泛用於武器、生產設備及軍用指揮通信系統,因此對「美國軍事技術依賴於日本」的警惕情緒應運而生。
正值埃茲拉•沃格爾(Ezra Vogel)的《日本第一》(1979年)出版之際,對美國而言,安全保障上的威脅從蘇聯軍事力量轉變為日本的技術實力。
1960年代到70年代的高速增長時期,鋼鐵被稱為工業的核心「糧食」,但到了80年代後期,半導體取而代之。因此,半導體開始成為一種「戰略物資」。
日本半導體產業面臨內憂外患
日本半導體產業面臨一些問題。最初,綜合電氣製造商將半導體生產視為業務的一部分,但後來專業的半導體製造商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雖然三星電子也涉足家電,但更專注於半導體和資訊設備。
由於半導體業務是多元化經營的一部分,決策投資需要與其他部門協調,增加了交易成本。此外,半導體產業存在與一般經濟週期獨立的市場變化,缺乏可預見性。1991年,泡沫經濟崩潰,多元化經營和共識決策對半導體業務不利(內憂)。
此外,隨著1985年9月《廣場協議》後日圓急遽升值,日美半導體協定迫使日本購買美國製造的半導體。日本企業收購美國半導體製造商也受到了美國政治壓力的阻止(外患)。
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失去的30年」期間試圖復甦,但始終未能成功。
地緣政治風險帶來威脅
儘管半導體製造商經歷興衰,但半導體供應從未陷入不安之中。然而,2019年底開始的新冠疫情導致了巨大變化。與冷戰時期不同,半導體供應危機在民用產品領域被視為經濟安全保障的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