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高額碳費對民生經濟影響有多大?從房價物價看減碳必經的「綠色通膨」

2024-05-09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碳定價是一把雙面刃,必須給予排碳源轉型壓力,又要避免引發「綠色通膨」。(資料照,陳昱凱攝)

作者認為碳定價是一把雙面刃,必須給予排碳源轉型壓力,又要避免引發「綠色通膨」。(資料照,陳昱凱攝)

台灣正在進行一場名為「淨零碳排」的關鍵轉型,為此環境部今年成立了碳費審議委員會,並在日前公布了3項碳費子法草案,為台灣的碳定價政策積極部署。但碳定價卻是一把雙面刃:必須給予排碳源轉型壓力,又要避免引發「綠色通膨」。碳費徵收多少?如何徵收?未來要怎麼調整?以上都是讓政府不得不慎重決策的嚴肅課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碳費徵收最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轉型過程中保持社會經濟穩定,避免高額碳費衝擊民生物價。儘管淨零碳排是合乎國際趨勢、必須推動的重大政策,但是台灣當前內有能源轉型的急切課題,外有地緣政治、戰爭與歐美碳關稅立法造成的全球供應鏈重組,課徵碳費需要仔細評估衝擊,在取得共識前不能貿然實施。

台灣應該建立綠色通膨的經濟學評估

現階段台灣碳費徵收方案,起徵價格可分為產業界期望的100元/噸、環境部傾向的300元/噸、環團呼籲的500元/噸。

環團主張比照新加坡等國「現行」碳稅水準(約每噸新台幣500元),主張不應提供優惠費率,並以2030年時增加至歐盟現今碳價(約每噸新台幣3000元);產業界期待價格則是比照國際「起徵」碳稅水準(低於每噸新台幣100元)。政策設定自然不適合一面倒向特定利益團體,環境部目前的草案,是依照2020年環保署委託倫敦政經學院的《台灣碳定價選項》(Carbon pricing options for Taiwan)報告結論,準備將碳費起徵費率設定在每噸300元。

倫敦政經學院評估認為,台灣以300元起徵碳費,會造成一年GDP會減損0.32%、造成物價上漲0.62%。然而必須注意,2020年疫情尚未破壞全球經濟,台灣更是在疫情初期毫髮無損,當時也並未爆發烏俄戰爭,因此石化能源在內的全球礦業不穩定風險遠低於今日水準。

淨零轉型過程的社會成本難以評估,今年4月台灣平均調幅11%的新電價上路,後續還有碳費準備開徵,不少工商團體和民意代表因此主張碳費審議納入CPI,以及CPI是否加入房價因素,避免發生綠色通膨。碳費審議之所以需要討論CPI,是因為審議結果不只影響首波開徵對象,而是民生經濟會受到全面影響,例如營建業不是碳費首波開徵對象,但是碳費直接影響的鋼鐵、水泥、石化業,會直接影響營建成本,並牽動信貸利率、工商活動的空間取得成本與大眾居住成本——這些問題顯示出目前對綠色通膨這一新課題的評估資料不足。

綠色通膨首當其衝:高房價

2023年台灣碳排量有52.92%來自製造部門,前三大碳排放產業分別為石化業、電子業及鋼鐵業,約佔製造部門65-70%的碳排放。而鋼鐵業和石化業的產品,大至鋼筋水泥、運輸燃料,小至水管電線、桌椅燈泡,處處會用在建築與公共工程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