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對抗下,加上疫情使產業斷鏈,對不少企業營運及投資產生衝擊。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陳伯佳18日在長風基金會突破論壇指出,每次的困境也是工具機產業的轉機,找出產業附加價值與新商機是關鍵,台灣工具機產業必須用「打群架」方式,才能在國際競爭上贏得商機,應該以水平、垂直整合方式,共建台灣工具機產業的生態系。
長風文教基金會今日舉辦「從『中國+1』到『台灣+1』:我們要如何因應挑戰?」突破論壇,由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擔任主持人,並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中心劉大年、印刷電路板協會理事長李長明、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陳伯佳、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冷則剛與談,另有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特別出席,透過產官學三方,分析台灣未來應對經貿困境的辦法。
工具機產值10年減半 數位、綠色轉型是契機
陳伯佳指出,工具機產業2012年產值為69億美元,10年後卻大幅下降了一半,2023年的產值約為33億美元,目前看起來2024年也不會更好,其中關鍵因素包括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中國+1」政策之外,製造業版圖也出現變化,以及新冠疫情斷鏈,7、8成的工具機進行出口,但運輸費卻是毛利的3倍,對工具機產業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
陳伯佳表示,工具機產業發展至今已60、70年,產品以出口為主,因此希望能更貼近顧客的需求。而數位轉型、綠色轉型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台灣在軟體方面有非常先進的技術,可以結合工具機做出不同的產品服務,在下游應用產業,也可投入航太、電動車、新能源、半導體等,讓產業市場持續增溫,帶動工具機的需求。
陳伯佳認為,為了找出產業的附加價值,也必需找出新的商業模式,台灣工具機產業大多是中小企業為主,公司人數均為50人以下,若要跟國際大公司競爭,就必須用「打群架」的方式贏得商機,藉由願意分工來靈活運用,且有效快速地整合產業,並且吸收國外大廠的經驗,將資源聚焦於提供客戶系統性的整合解決方案,讓產業共同提升。
擴大合作規模 建置共享資源平台
陳伯佳也提出,產業應建立一個平衡的發展環境,不論是現有技術互補共生,或是建構共享資源平台,工協會都可以一起運作。他認為,目前台灣的知識管理平台還很脆弱,除了企業不停進行生產,有很多知識管理也可以透過產業跨協會建構起來,在彼此之間進行分享。
陳伯佳指出,擴大合作規模也是未來關鍵,考慮拓展合作範疇到新的市場,可以實現更多層面的互補性。另外,台灣也有很多優秀的人才,許多年輕人正在尋找半導體以外的產業,而工具機並非傳統產業,也有很多軟體在未來可以發展,或創造工具機及製造業的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