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連日來指責在野黨未顧及程序正義,實情是,民進黨團從柯建銘起一開始就將國會改革法案定調為「國會擴權」,從頭就打算零和對抗;所謂「國會擴權」的真相為何?立法院這次確立國會調查權,其實已落後多年,早在20年前的585號釋憲文就已明文賦予,同樣的,從綠委到綠營側翼危言聳聽國會調查權會對民間查水表,他們也刻意忽視,早在釋字585號就已明定立法院可以約談與調查事項相關的民間人士,並得對違反協助調查義務者,科以罰鍰內之強制手段。
釋字585號和美國國會的監督機制比起來相對保守許多,如果引用友台的美國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 R-NJ)最近的錚言,「賴清德總統需要優先克服的其中一個挑戰就是民進黨激進分子在立法院的破壞。民進黨激進分子反對增強監督制衡的國會改革法案。民進黨自己也曾經支持過這些法案。這些法案是一個成熟且繁榮的民主的表徵。」強化監督制衡在美國政治其實是理所當然,也因此是成熟民主的象徵。
民進黨愛焦土抗爭 在野黨不會是最大輸家
在台灣,民主深化的道路其實頗為艱辛,在野黨陣營這次要推國會改革法案,在立法院要面臨柯建銘威嚇的「史上最大衝突」,在外不但有綠營掌握電視台的24小時認知作戰,更有各種親綠民團發動群眾到立法院外抗議;在野黨即使真的渡過層層關卡完成三讀,接下來還要面對復議、覆議的冗長程序及釋憲等層層關卡,落實國會改革的那一天可說是遙遙無期。
然而,無論是國會內的焦土對抗,還是立法院外的「民主內戰」,最大的輸家都不會是在野黨,畢竟,當家的是民進黨,要負起所有的施政的成敗責任;作為少數政府的民進黨,其實迫切需要在野黨的合作,只是,立法院第一戰已經破壞了合作的空間,當民進黨完全不尊重在野黨背後的民意,動輒抺黑在野黨是聽命於中國習近平時,這時要和民進黨談合作,真是強在野黨所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