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參謀總長李喜明26日在聯經出版50週年論壇表示,我們必須從人本思想與現實主義兩個角度來面對戰爭:一方面謹慎面對人命的傷亡與意識形態的動員;另一方面也要直面地緣政治與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在盡可能不踩踏對岸紅線的同時,也盡力準備好自己,才能讓戰爭永遠不會到來。
李喜明在演講「如何面對戰爭」時表示,戰爭是一個嚴肅的課題,但他不想完全用軍事作戰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戰爭是怎麼一回事。戰爭當然是煙硝瀰漫、斷壁殘垣、流離失所、橫屍遍野,這幾項事情都是很糟糕,都是大家不喜歡看到的景象,可是歷史告訴我們,這種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而什麼叫做戰爭呢?用現代化的方式來講,就是一個群體或一個國家,利用武裝或暴力的手段來達到它的政治目的。這個定義很簡單,但是戰爭造成的生命犧牲有多少,我們似乎很少仔細回想。
李喜明說,他想從兩個方面來看看戰爭是什麼:一個是「以人為本」的角度,另外一個則是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思考。戰爭發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國家利益、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宗教、種族、甚至是意外事件,可是戰爭只要一發生,就是大量的傷亡。那誰來決定戰爭發生不發生呢?第一個就是領導人,在一個專制社會裡,人民沒有聲音,大概領導人就決定了;即便在民主自由的社會裡,也不太可能是大選投個票來決定戰不戰爭,戰爭的決策跟領導人還是關係很大。
從人本思想看戰爭
李喜明說,如果從人本思想的角度來看,戰爭真的是一個糟透的東西,因為戰爭基本上就是把人們所關愛的人,施加在犧牲性命的風險之上,即使是沒做決定的人,也被迫進入犧牲生命的風險。我們能夠想像說,每個人決定要戰爭的時候,都是為了國家、不顧一切,我都無所謂嗎?這裡面沒有答案,可是我們去想想看,「個人犧牲生命」跟「國家」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
李喜明說,在座跟他年紀差不多、或者年紀比較長的聽眾,年輕時被灌輸了多少「為了國家」的思想:拋頭顱、灑熱血;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死有輕如鴻毛、有重於泰山。 這些當然都是因為保護國家非常重要,但國家代表的是什麼?市政府嗎?是人民嗎?是這塊土地嗎?總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們「要犧牲生命,為了這個國家、這塊土地」,但國家是不是有一種責任,要保護人民生命的安全、福祉?我們應當想想看,「不惜一兵一卒」、「我們要不惜為國家犧牲」這些忠烈的精神,在散播時也應該保持警惕,不能夠太輕易把這些非常嚴肅的話掛在嘴邊。
李喜明認為,領導人也應該抱持人本思維來看待戰爭,因為戰爭的結果不論勝敗,犧牲的結果是免不掉的。如果領導人面對戰爭抱持的是一種輕挑的態度,結果就是造成人民的犧牲。俄羅斯的普京慰問一個母親,他的孩子在俄烏戰爭裡犧牲了,普京跟這位母親說:「你兒子的性命沒有白白犧牲,他是為了國家,他是值得的。」這句話對俄羅斯的每一個人來說,大概都很正常,可是對這位母親來說,這種話根本就聽不下去。我們應該去反思,普京講這種話,是不是把自己國人的性命當成國家的工具?
李喜明說,俄烏戰爭、以哈戰爭的死傷如此慘重,可是這幾個國家的領導人:普京、哲連斯基、納坦雅胡、還有哈瑪斯的領導人,他們都完好安在啊!可是戰場上繼續有人不斷地犧牲,誰也不肯退讓,大家都缺乏人本的精神。如果沒有人本的精神,就不會去想像「人民犧牲生命」和「國家目標的達成」之間的相互關係,這樣子來理解戰爭,就會過於輕率。
關於這一點,李喜明分享了一則八六海戰的小故事。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六號,中華民國海軍的劍門艦跟章江艦載著特攻人員到東山島附近海域實行秘密任務,被中共圍殲。我軍的兩艘軍艦沉沒,死傷大約兩百個人左右,但我們的政府在當時的時代氛圍無法接受這樣的敗仗,所以這場戰役從五十四年之後一直無人問津,我們的海軍也從來沒有紀念過這場戰役、尊崇過這些陣亡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