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怎麼前進?「公督盟」說,若只是停留在消極的資訊揭露,顯然不夠,另需積極提供相關事件與政策的分析與評論。確實應該如此,蔡英文也說,「未來的改革還會做更多」。輿論應該確保蔡認真,提出改進的作法。
若要改進,有兩個模式。一個是歐洲模式,不妨以英國作為代表。約翰牛的公共服務媒介BBC龐大,年收入2,000多億台幣,因此除了設置電視的國會頻道之外,平日就有很多的國會新聞、事件與政策的分析,經由其所有的電視與收音機頻道播出,包括BBC另設專業頻道及網路電台,主要內容就是時事與公共議題的新聞與評論。
第二個模式是美國,由於公共服務媒介太小,因此美國的直播衛星系統及有線系統業者在1979年成立C-SPAN,財政完全不依靠廣告,而是每個訂戶都得付錢。以2012年為準,業者一個訂戶的一美元必須支付6美分,全年得到6,000萬美元,僱用了282位全職員工(含編採記者),提供三個電視頻道(現場轉播參眾兩院,另製播公共事務等等資訊及教育性質的節目),另有一個收音機電台,C-SPAN同時也提供影音的串流服務。
無論採取那個模式,都是蔡英文所說的「更多的改革」。假使是歐洲模式,低標可以恢復1990年創建公視時的承諾,當年原本設定公視的規模是一年60億。如果得到這個規模,就可以讓公視負責,除本身全程轉播,也可以無償提供所有內容給願意轉播的傳媒,這次試播,就有十多家媒介參與。
如果是美國模式,NCC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NCC是電波資源的分配者,也是電信與有線電視(及直播衛星系統)特許經營的核准機關,更是時人琅琅上口的OTT背後所涉及的系統平台或影音服務的主管機關(之一),NCC只要聯合文化部,就能更新核配與監理傳播資源的規則,以合理的時程,完成台灣版本的C-SPAN之創建,敦促台灣業者聯合起來,善盡社會責任。
*作者為英國李斯特(Leicester)大學博士、政大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台灣媒介一百年:國家、政黨、社會運動》(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