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要發展成為太陽花2.0的青島東路佔領行動,最後不僅無法影響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甚至淪為需要膨風報參與人數,以免虎頭蛇尾的失敗社運活動,細究有三大理由。
第一就是行動正當性不足。八年過去,民進黨繼續執政,而不是政黨轉移,所以即便民進黨口口聲聲宣稱一系列活動並非由黨組織規劃,但稍微搜尋幾個主辦單位基本資訊,即可明白都是與民進黨緊密連結的民團。這些民團早已不演了,就是以民進黨立場為首是瞻,過去八年重未看見這些團體對於執政黨失格之事予以批評,直到新國會的出現,造成權力重新配置,民團們才又重新啟動監督的力量。只可惜,監督力量出來了,對象卻大錯特錯。
第二理由則是推翻修法的論述不攻自破。政治上最重視就是誠信,檢視本次國民黨與民眾黨提出的國會改革版本,在與民進黨於在野時提出的條文一相對照,就會發現只要位處在野的角色,對於現行國會弱勢權力的問題,都會提出改革法案,避免淪為行政院立法局。所以當民進黨與側翼開始扣「國會擴權」帽子時,改革方只要提出民進黨過去的論述,就能讓所有攻擊化為泡沫,也讓青鳥行動始終無法擴散到更多中間民眾,因為撇除極端的意識形態,多數台灣民眾是有智慧明辨是非、看穿政治人物的意圖。
最後一個理由,具有運動動能的年輕人群體出現政治版圖的異動,這裡所指的運動動能不僅是實際上到現場的支持者,也包含社群上散播資訊,串連線上轉成實體行動的群體。很顯然,很大一部分原本會支持民進黨論述,進而走上街頭的年輕人,選擇轉向支持民眾黨,不論是因為柯文哲還是黃國昌,或者因為國民黨年輕化而逐漸吸引部分年輕人,都成為裂解青鳥行動無法一舉醞釀具有爆發力運動的原因。
當「信仰民進黨成為一位覺醒青年」不再是種風潮,甚至有點讓人難以啟齒,即代表太陽花時代,與民進黨具備社運量能這個事實,已經徹底成為歷史事件。即便前支持者們想要透過青鳥行動來復刻,凝聚社會量能,並將行動升級到可以對抗國會過半的在野勢力,但執政八年的民進黨與支持者們,似乎已經忘記如何守護自由民主的能力,所以畫虎不成反類犬,充其量就是釋放民進黨從2024大選以來,淪為雙少數政權的一些怒氣罷了。
*作者為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