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著趕上AI炒作列車?《華爾街日報》逆風警告:小心AI泡沫

2024-06-05 12:00

? 人氣

AI新創公司確實都跑得很快,但他們卻找不到能夠獲利的商業模式。據矽谷創投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估算, 這個行業去年花了500億美元購買輝達晶片訓練AI,僅帶來30億美元收入。《華爾街日報》指出,生成式AI的訓練成本已經叫人瞠目結舌,但其運行成本還要高出更多,畢竟一個訓練好的AI每次接收問題依舊要重新運算答案,其所使用的資源比一次傳統搜尋(比方說google)要高得多。就連Google在搜尋時提供AI生成的結果摘要,都被分析家警告「這麼做將侵蝕公司的利潤」。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便是AI公司開始收取月費,但OpenAI去年20億美元的營收,也根本不足以支撐近900億美元估值所需的收入。畢竟訓練和運行這些AI必須持續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的龐大資本,但OpenAI預估2025年的營收或許可以上看40億美元,這恐怕還是做不到損益兩平。況且對許多人來說免費版AI或許已經足夠,願意付費的人相對有限—根據微軟、Ramp和領英(LinkedIn)最近的調查,四分之三的白領勞動者在工作中使用AI,但只有三分之一的企業願意為AI工具付費。OpenAI的GPT4o發表後讓OpenAI的訂單激增22%,但《華爾街日報》也說「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用戶會持續付費使用」。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Peter Cappelli對《華爾街日報》指出,AI提高生產率的本事不如眾人吹捧的那麼棒,更無法真正取代人類,這意味著AI不太可能幫助公司節省成本。何況包括AI幻覺(回答時編造虛假資訊)、使用AI需要大量時間培訓員工(AI工具又日新月異),雖然《華爾街日報》並不否認AI未來將走進各行各業的可能性,但研發AI的各大巨頭與新創公司投入驚人資本似乎都建立在這樣的預設上—「AI進展如此之快,並且迅速獲得採用,因此對我們生活與經濟的影響才會晦澀難解」。問題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真正的事實並非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