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在南港展覽館登場的COMPUTEX TAIPEI(台北國際電腦展)聚焦人工智慧(AI),黃仁勳、蘇姿丰、季辛格等科技巨頭也來台說明人類走入AI世代的美好願景與龐大商機。不過《華爾街日報》1日卻逆風警告「小心AI泡沫」,因為「人工智慧已被過度誇大」(AI Has Been Massively Overhyped),AI的創新步伐正在放緩、應用有限,最重要的是,AI的運作成本依舊高得離譜。
來台參加COMPUTEX的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親自感謝台灣供應鏈與合作夥伴,並且描繪AI產業的美好未來;英特爾(Intal)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更強調「AI就像25年前興起的網際網路,未來每個裝置都會變成AI裝置,每間公司都會變成AI公司」;沒來台灣的馬斯克(Elon Musk)日前則宣告「人工智慧明年就會達到人類水準」。當全台灣都浸淫在人工智慧的超級利多時,《華爾街日報》卻提出警告:無論是對於AI的功能還是投資回報,人們可能很快就會大失所望。
確實,各種日新月異的AI模型不斷湧現,矽谷乃至全世界的大型科技公司也都在持續採購AI晶片、猛力發展AI,這讓人感覺AI炒作列車才剛剛發車。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AI的改進速度正在放緩,能夠應用之處似乎不如預期,甚至對大多數人的實際工作方式短期內也看不出顯著影響。最重要的是,構建和運行AI的成本非常高,如果AI模型不能實現商品化、找到商業模式實際獲利,沒人知道這場AI盛宴還能狂歡多久。
《華爾街日報》指出,種種跡象顯示,似乎受到過度投入的AI,目前的情況與上世紀90年代末的光纖熱潮頗為類似,而那次熱潮一定程度導致了第一次網路泡沫崩盤。以ChatGPT為首的各種大型語言模型(LLM)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問題是各家企業基本上已經使用整個網路的資料來訓練AI了,這讓利用消化大量文本來取得進步的AI模型遭遇瓶頸。雖然工程師們轉向利用其他AI生成的數據來訓練,但認知科學家馬庫斯(Gary Marcus)認為,這種「合成數據」不會創造更好的自動駕駛技術,對大型語言模型的效果恐怕也好不到哪去。馬庫斯表示,ChatGPT這類AI在最近14個月進展有限,遠遠不如早期的發展迅速,連Meta和Mistral的免費開源模型也正在迎頭趕上。
如果一項技術已經邁入成熟時期,那麼追求更好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就是獲勝關鍵,比方說電動車就是這樣。數據和AI隱私公司Skyflow的執行長Anshu Sharma就對《華爾街日報》表示,他並不看好OpenAI和Anthropic等AI新創公司的發展前景,因為發展AI需要龐大資金,即便微軟和Google挾龐大用戶可以支應,但血不夠厚的AI新創公司恐怕撐不住,像Inflection AI的聯合創始人就帶著員工跳槽微軟,Stability AI的執行長也突然離職,許多其他AI新創公司也都在洽談出售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