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銘誌天星——百年交鋒中的國軍紀念碑

2024-06-09 07:10

? 人氣

「革命」如此受青睞,但「革命舞臺」或「革命祭壇」空間始終有限,主角只能有一位;中心神位也只能有一個。軍事武力戰爭,只是在搶奪革命的劇場或革命的神廟。這只是硬體層面的擁有者的轉變。但劇場中的革命劇目如何上演、情節為何、誰是主角、配角;或者誰佔據革命神廟中的中心牌位,則是一項巨大的心靈工程,甚至是歷史記憶的博弈。國軍雖然在1949年撤離了中國大陸,那片土地的革命祭臺和劇場被中共革命者所擁有。但東征、北伐、抗日的歷史記憶深深存留在中國大陸人民記憶中。因此,當新政權要完全控制和擁有革命話語時,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國軍公墓、紀念碑、忠烈祠就成為了被清除和針對的對象——因為這些建築背後彰顯的是黃埔建軍、對日抗戰這兩大革命歷史事件,與中華民國和國軍有著密不可分的黏著或關聯,它們呈現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革命話語和革命記憶。只要這些有形建築存在一日,則新政權的革命話語和記憶塑造,便會一直面臨巨大的阻礙。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大陸的國軍公墓、紀念碑遭到大範圍拆除或改建,也就是意料之中的社會變遷了。對國軍碑墓或史蹟進行拆、改的行動,並非出現在19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而是1950年代初即開始,是全國範圍廣泛進行的,並非孤立或零星的空間政治轉型。不過,從國軍撤離中國大陸的那一刻起,這場涉及歷史記憶的精神之戰,新生紅色新政權或今日中國大陸官方,面臨的對手已經不再是撤退至臺灣的國軍,而是根植於中國大陸人民心中的歷史記憶、對歷史真實的追求和樸素情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正因為對手係「治下民眾之歷史記憶」,而非「對岸之軍」,針對中國大陸國軍碑墓的拆除和改造並非一帆風順。首先,雖然在國家強力下,國軍碑墓被大範圍、大量拆除。但是這一過程中,公然抵制者有之;暗中為國軍守墓者有之;對上級拆碑指令陽奉陰違者有之。類似這樣的人士,從中共體制內到民間,比比皆是。其次,官方的歷史記憶更替工程,現今看來,也沒有取得成功——本研究正文將提及的2015年2月中國大陸社會內部關於「國軍將領張靈甫是否抗日名將」的論戰,就說明中國大陸民間相當多的民眾,對國軍在中國大陸的歷史特別是抗戰史保持著同情和認可的態度。面對黃埔建軍、對日抗戰之國軍歷史,中國大陸民間社會有著一套與官方完全不同的記憶話語和認知模式。以2000年後在中國大陸興起的關懷國軍老兵活動為例,參加志工來自中國大陸民間的各行各業,自發籌集款項,為1949之後曾經飽受政治迫害的國軍老兵送上晚年的照護、醫療、生活幫助。作者曾親身參與過關懷國軍老兵的志工活動,感受深刻。最為值得留意的,是志工活動在精神人格層面對這些國軍老兵的肯定。眾多民間人士自行製作抗戰勝利紀念章,致贈國軍老兵,讓這些曾經被視為反革命的國軍軍人,獲得了來自外界的肯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