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石碑記─見證中華民國興衰的國軍第三十八軍

2024-06-30 07:00

? 人氣

國軍第三十八軍的第三任軍長張耀明是陸軍官校第一期軍校生,在風雨飄搖時成為陸軍官校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任校長,扶助危局,跟隨國軍來臺。(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國軍第三十八軍的第三任軍長張耀明是陸軍官校第一期軍校生,在風雨飄搖時成為陸軍官校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任校長,扶助危局,跟隨國軍來臺。(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引言:在中國山西省高平市源頭村鄉窯則頭村,和中國河南省鄭州市黃河風景區,各有一組為國軍抗戰陣亡將士修建的紀念碑。山西高平的陣亡將士紀念碑係屬於國軍第十七師;河南鄭州的紀念碑係屬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第十七師和新編第三十五師,均屬於國軍第三十八軍。這是一支曾策劃西安事變、參加抗戰、投向日軍、又倒向中共的奇特隊伍。它的發展脈絡充滿著中華民國國史、軍史滄桑感、見證了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的成敗興亡。它的首任軍長孫蔚如在1949大撤退時分投向中共;但它的第三任軍長張耀明是陸軍官校第一期軍校生,在風雨飄搖時成為陸軍官校在中國大陸的最後一任校長,扶助危局,跟隨國軍來臺。不同的選擇背後是不同的代價,也見證了國民革命軍歷史的曲折與艱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陝變、抗戰、投日 角色矛盾的國軍部隊

國軍第十七師,源自陝西陸軍,成軍於1930年2月,是時國軍新編第十四師在河南南陽改稱第十七師,轄三旅九團,初期隸屬第七軍。1932年10月,在隴東編成國軍第三十八軍,下轄第十七師、陝西警備第一旅及兩個補充旅。剿共期間,第十七師隸屬第十七路軍,後參與陝變(即中共所稱之「西安事變」)。1937 年七七抗戰爆發後,第十七師由三原開赴河北石門以東地區,隸屬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參加平漢路北段作戰。10 月上旬,第十七師轉隸第二戰區,在娘子關參加太原會戰;該軍另一部所轄之第第一七七師所屬第五二九旅參加忻口戰役。 1938年1月起,第十七師和第五二九旅在晉東地區開展游擊作戰。1938年6月,第一七七師擴編為第九十六軍,第十七師和獨立第四十六旅組成第三十八軍,隸屬第四集團軍。七月,進駐中條山。參加第二戰區1939年冬季攻勢。1940年6月,獨立第四十六旅與新編第三十五師並編,使用新編第三十五師的番號,該軍改轄第十七、新編第三十五師。10月,南調河南,擔任洛陽到鄭州之間的黃河河防,改隸第一戰區。1943年10月,撤離鄭州、廣武,調鞏縣、偃師集中整訓。 1944年參加豫中會戰。6月起,在洛寧、盧氏地區與日軍對峙一年有餘。1945年參加豫西鄂北會戰。

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前身亦源自陝西楊虎城之第十七路軍,亦曾參與「陝變」扣押國軍統帥蔣中正。對日抗戰爆發後,該部一度投向日軍。1939年上半年,由晉南皇協軍第一、第二總隊反正的兵員,編為國軍新編第三十五師,隸屬第二戰區第四集團軍,並參加1939年冬季攻勢。1940年6月,該部隸屬第三十八軍。1945年7月編為第五十五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