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被湮沒的國軍抗俄史─毀於蘇俄之手的中東路戰爭陣亡將士碑墓

2024-07-07 07:10

? 人氣

在追悼大會現場的31條標語中,張學良輓聯為「鼓角肅邊聲,風起彌教思勇士;山河留灝氣,魂歸重為奠生芻」。(新新聞資料照)

在追悼大會現場的31條標語中,張學良輓聯為「鼓角肅邊聲,風起彌教思勇士;山河留灝氣,魂歸重為奠生芻」。(新新聞資料照)

1929年,因為中華民國試圖收回被蘇俄依據晚清以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控制的中東鐵路權益,國軍東北邊防軍與蘇俄紅軍在中國東北地區的綏芬、滿洲里、同江一帶爆發了長達逾四個月之久的陸海空戰爭,時人稱「防俄戰爭」、「抗俄戰爭」或「中俄事變」,今人特別是中國大陸則以「中東路事件」指代。國軍在這場戰爭中傷亡慘重、最終失敗,但也由此激發了民眾對抗蘇俄帝國主義的愛國熱忱,透過一系列隆重的追悼大會緬懷為國捐軀的國軍烈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軍政當局為陣亡將士修建了諸多公墓、紀念碑、銅像。但1945年蘇俄紅軍再度進入中國東北時,將這些抗俄保國的國軍碑墓全部摧毀。而中共從在野革命階段、到走向執政,基於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對抗關係,整體上對中東路抗俄戰爭採取淡化甚至是批評立場。因而,國軍這一段可歌可泣的保家衛國史,也就伴隨著被毀的碑墓而一併被湮滅了。

今時今日,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黃埔建軍百年的背景下來回溯這段歷史,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當年國軍戍邊將士之忠勇,更能感知蘇俄謀我主權之企圖、毀我忠祠之殘暴。歷史不需要被修飾、被美化,只需要被尊重、被保存。因此,透過國軍碑墓之滄桑,來審視中東路抗俄戰爭之價值與教訓,在今時今日對於塑造國際觀、價值觀以及思考兩岸關係和國家民族之前途方向,依然有極大的意義。

源自民間的抗俄祭悼

中東路抗俄戰爭從1929年7月持續到當年12月,於國軍甚至整個中華民國而言是一場絕對的慘敗,不僅軍事上未能擊敗蘇俄,在政治經濟上則未能收回中東鐵路,更使得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取消不平等條約、維護國家主權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全國民眾沉浸在悲憤心緒中。各地舉行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更是將這種抗俄救國的民氣推向頂點。特別是在東北行政中心奉天(今中國瀋陽)舉行的「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規模之大,非常值得探討。如今,從當年由追悼大會主辦方編輯的《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紀念專刊》中,可回溯典禮儀程之細節。整體來說,對當時的民間主辦者以及中華民國軍政官方而言,中東路抗俄戰爭的意義雖然略有消滅中共的元素,但這種比重極低,而更多、更高的價值則是在捍衛國家主權、反對蘇俄侵略及激發民眾愛國熱忱的精神動員上。下文將具體詳述。

與通常的陣亡將士追悼大會通常由軍隊、政府舉辦不同,「遼寧民眾追悼抗俄陣亡將士大會」源自民間,由遼寧省國民外交協會,遼寧總商會,遼寧省教育會,遼寧省農務總會發起、組織、召開。1930年2月23日,大會籌備處發出通啟稱:「此次中俄事變,我軍效命國家,奮力殺敵,英勇敗北,卒以器械不利,寡眾不敵,慘遭鉅創,深堪痛惜,惟念我國國際戰爭,為近三十年來之所未有,而此次陣亡將士之忠勇,尤屬前此之所罕見,敝會等擬商同各團體,聯合民眾開追悼會,用慰英靈而壯士氣。」根據這則通啟,大會發起者包含了商、學、農以及知識精英。在這些社會精英看來,中東路抗俄戰爭是一場從1900年庚子國變之後,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對外戰爭。很顯然,這樣的認知中,第一次世界大戰、1928年中日濟南事件都無法與中東路抗俄戰爭相比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