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係黃埔建軍暨陸軍軍官學校建校百年;明年是抗戰勝利八十週年。這是中華民國國軍最為光榮的兩大盛典。《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的出版,可謂正當其時。
以中國大陸的國軍紀念碑之造型、題刻、建造緣起、時代巨變為視角,來研究國軍光榮而滄桑的歷史,作者徐全博士為此已勠力多年,他這次出版的《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便是循此路徑而形成的一本富有情感色彩的學術專著,更是其多年田野調查和文獻史料整理的成果。所謂「銘誌天星」,寓意黃埔建軍百年來,中國大陸一座座現存或不存的國軍碑、塔、墓,鐫刻其中之碑銘、記誌,早已融匯於永恆星空而千秋不朽。「激盪」二字,盡顯國軍紀念碑在戰爭中被建造、在1949年後被毀壞的滄桑歷程,表達了今人對國軍歷史被人為改寫和遭到遺忘的惋惜,更寄託了大家冀望這些國軍紀念碑背後之價值精神能夠重新光耀神州的祝禱。
全書研究對象的數量比例,仍以對日抗戰時期的國軍碑墓為最多,但同時也將東征、北伐、抗俄、剿共的國軍歷史建築或遺蹟納入其中,地理範圍幾乎涵蓋中國大陸全境。特別是1929年國軍與蘇俄之間的中東路戰爭,更是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全書涉及到的國軍部隊,於派系淵源上,分別來自中央軍、晉綏軍、國民軍、北洋軍、陝西陸軍、西北軍、東北軍、粵軍、土木系、新桂系、湘軍、滇軍、川軍、回民馬家軍等不同背景。軍事建制則從最大規模的集團軍,一直延伸到了小規模的連排班隊等單位。特別有意義的是,書中有篇章專門研究抗戰時期國軍游擊部隊的紀念碑、公墓,反映國軍敵後游擊戰史,有力地證明了國軍在敵後抗日戰場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因此,全書可謂更加完整、立體地呈現國軍歷史。
作者在書中強化了與國軍紀念碑相關的國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後續發展之記述。透過這些敘述,讀者可以感受到國軍歷史人物命運和歷史車輪的曲折、悲涼。同時,在遵循學術規範的前提下,作者行文筆法也更加奔放和自由,表達出對國軍先烈先賢的崇敬之情,令人感佩。
歷史不屈從於權威與時間,而是忠誠於真理和信念。黃埔建軍、對日抗戰的真相就是:縱有蘇俄支援,但黃埔建軍、建校的主體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政府;東征、北伐、抗日的領袖是作為「國民革命軍之父」的先總統 蔣公;參與東征、北伐、抗日的絕大多數國軍官兵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的追隨者和捍衛者;領導對日抗戰並堅持到底的主體是中華民國政府;抗戰進程中,不論在正面或敵後,國軍均是抗敵守土的中流砥柱與主力。本書所載的一座座被推倒、被破壞、被摧毀的國軍紀念碑,恰恰為這樣的歷史真相提供了佐證和註解。
黃埔建軍及後來的東征、北伐、抗俄、剿共、抗日,是一部滄桑和深刻影響了時代變遷的宏大歷史。在這段百年崢嶸的歷史中,一座座被損毀、但曾經真實存在的國軍紀念碑,其價值絕不能被抹去和否定,否則我們無法面對歷史和下一代。因為這些紀念碑是國軍在過去一百年來保國衛民的鐵證。也因為無形豐碑之不朽,悠悠青史之長昭,所有遭受過歲月和時代衝擊的國軍紀念碑,在未來必定有重生之日。
質言之,《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的出版問世,為國軍寫歷史、為真相作見證,實在是意義非凡,期待本書能夠為讀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黃埔百年和抗戰歷史,提供新的啟示和思考。
*作者為前國防部長,前退輔會主委,本文選自《銘誌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盪史》(徐全/黎明文化)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