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決策者做更好決定!前美國情報官員馮稼時:做好情報分析必有這幾點

2024-06-06 17:37

? 人氣

2024年6月6日,美國前國家情報分析副總監馮稼時(左2)應亞堅會邀請發表演說。(簡恒宇攝)

2024年6月6日,美國前國家情報分析副總監馮稼時(左2)應亞堅會邀請發表演說。(簡恒宇攝)

曾任美國國家情報分析副總監的馮稼時6日表示,情報分析師和學者所做事情類似,差別在於不是把有用資訊和有趣事項拿來督促系統,而是要了解決策者正在進行、擔心的事情,並提供協助,且要能思考不同事情之間的關聯性,解釋和評估可能的發展及其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78歲的馮稼時(Thomas Fingar)通曉中文和德文,原本在美國史丹佛大學任職,研究國際安全、軍控及美中關係,之後到國務院工作,從中國處長、亞太分析室主任、主管分析的副助卿到主管情報和研究的助卿,接著轉任國家情報副總監和國家情報委員會(NIC)主席,2008年卸任後回到學術圈。

亞太堅韌研究基金會(CAPRI)與我國教育部玉山學者計畫、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共同舉辦座談,邀請馮稼時發表演說,談論情報分析如何形塑政策制定。他直言,美國情報圈並非知道所有事,甚至不一定即時知道情況,並稱情報不是都準確。

更好的了解做更好的決定

「有更好的了解才能有更好的決定」,馮稼時表示,情報分析旨在維持任務和其支持的人事物,並與決策者是夥伴關係,協助他們了解情況,不是透過電子郵件把資訊寄出,假設有證據就好。不過他坦言,美國攻打伊拉克是有更好的了解,卻非做出更好決定的案例。

馮稼時認為,情報分析師和學者做的事類似,只是前者的關鍵在於了解決策者正在進行、擔心的事情,不同於後者會把有用資訊和有趣事項拿來督促系統。他亦稱,情報分析師要了解自己的客戶,以及所需的持續往來,若需要機密資訊,不能從媒體和學術報導去辨別誰是壞人,必須知道需要怎樣的洞察。

馮稼時提到,外界通常認為政治任命的官員不了解情況,實際上他們都了解,並稱自己共事過的美國國務卿就很了解國際事務、國際安全議題,「有很好的知識基礎就有管道獲得很多資訊」。他在美國國務院任職期間,經歷約9位國務卿。馮稼時指出,進入情報圈後的挑戰是發現資訊不足,也沒足夠時間取得資訊。

要能思考事件發展及關連性

馮稼時說,通常是基於認識的對象、最快得到資訊的管道來準備回覆決策者的提問。他回憶道,1990年代索馬利亞內戰期間,自己曾寫了400多份簡報,有天國務院非洲局說不再需要。馮稼時亦稱,情報分析要能考量到事件關聯,像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會造成非洲糧食危機、移民湧入歐盟帶來不穩定等情況。

馮稼時表示,情報分析也會針對議題制定方法論,提供決策者洞察資訊,讓他們思考能為美國做何準備。他提到,核子穩定是令人關注的議題,且隨著廣泛討論綠能,核能成為中心議題,而在涉及核武部分,「問題不是中國在擴張核武,而是如何使其坐下來協商」。

被問及對中國共產黨(中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情報蒐集,馮稼時稱,習近平愈來愈強勢決定一切,並對當前與中共或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交流狀態感到失望。他強調,美國情報人員是支援國安,包括對外貿易、健康衛生等對美國人民及利益有影響的領域。

「因此情報的存在是要辨識威脅,解釋和評估可能的發展及其影響」,馮稼時說,通常會把情報知會他國,隨著時間和事件變化,這樣也能向盟友解釋為何改變立場。另外,問到俄羅斯情蒐,他直言,對美國的反情報作業很有信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