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開始為期三天,中國大陸防長董軍出席新加坡第21屆「香格里拉對話」防務峰會,演說中除表達中華文化的和平態度,對亞洲域外干涉與台獨更硬,展現大國自信;賴清德政府的回應竟充斥著阿Q精神,突顯當今台灣學子強化國際觀乃當務之急。上個月筆者正好為大學生做一的簡單地國際觀演講,講中提出台灣學子國際觀的三大解鎖:政治歧視、媒體侷限、全球格局。台灣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的涵養與高度也就是台灣未來的機遇與展望;幫助台灣學子在國際觀上滿足三大解鎖,成為有智慧的台灣人共同的盼望。
陸展現大國自信,台回應竟充斥阿Q精神
董軍在本次「香格里拉對話」演說中,除強調大陸的文化植根於「兼愛非攻」的理念,始終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並將和平發展道路明確載入憲法,上升成為國家層級的堅定意志。
「國家不分大小、軍隊不分強弱。」董軍的演說不只闡述中華文化的內涵,對域外干涉與台獨也更硬,展現大國的自信。
非常令人感到奇耙的,總統府的回應是「大陸不允許台灣派代表在香格里拉對話表達意見,透露缺乏自信與台灣政府對話。」作法上充滿阿Q精神,這跟賴清德強硬的發表就職演說一點也無違和感。
賴清德鬼迷心竅、盲目魯莽的行徑,不知將台灣帶到如何危險之處,突顯當今台灣學子強化國際觀乃當務之急。
解鎖一:政體歧視/如何客觀地看政體?
由於台灣民主的西化,投票民主的體制與對岸的社會主義體制不同,政府在反應民意、施行民主的思考方向上也有所不同,台灣人容易以有色眼鏡看待對岸政府的作為,嚴重者染上政體優越感的政體歧視。如何客觀與健康地看待政體,成為現今學子學習國際觀的首要解鎖。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美國1991年起發動251次軍事干預,中國大陸則40年來不曾打仗,媒體卻滿是大陸窮兵黷武的言論。2019年反送中運動與當今的美國挺巴勒斯坦學運,台灣指責香港警察暴力,但卻對美國警察暴力默許。
在檢視孰是孰非中,若換了當事政府後,我們的結論是否會改變?我們是否因為討厭或認同某個政體,產生對某政府處理事情的偏見?
因此,我們應超脫本位視角來看體制的本質。
從法國與海地的國家格言自由、平等、博愛來剖析,資本主義崇尚經濟自由,共產主義崇尚經濟平等,故沒有一個政體是完美的。現今各國的政體都是國家發展過程中,為了讓人民過好日子演進而來。
若願意放下有色眼鏡看體制差異,便可以理解各國的國情需求,客觀並健康地看待國際事件發生的原委。
解鎖二:媒體侷限/理想的第四權?
成功的解鎖政體歧視的國際觀障礙後,接著就是要解鎖「媒體侷限」。媒體何以侷限?筆者且從媒體內容限制、讀者環境,還有讀者心態三個層面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