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受影響?
三家中國車企似乎更受歐盟的關注。2023年10月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並要求比亞迪、上汽集團、吉利汽車三家企業提供資料協助調查。到2024年5月,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稱,歐盟委員會正式警告上述三家企業,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料。
該報導稱,如果歐盟委員會認定受調查的企業無法提供足夠資料,就會使用現有的其它證據來計算關稅,而通常這麼做都會導致更高的關稅。事實上,歐盟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往往以此方式收尾。
雖然比亞迪、上汽集團(旗下有歐洲品牌MG)、吉利三家企業是中國對歐出口的佼佼者,但並不是最大的出口商,最大的兩家其實是美國的特斯拉和法國雷諾旗下的達契亞(Dacia)。前者為特斯拉獨資企業,在上海生產後,出口歐洲;後者為雷諾和中國東風等企業合資,在湖北生產後,出口歐洲。
中國對歐盟出口的新能源汽車中,近50%都是特斯拉、大眾(福斯)、寶馬(BMW)等一眾西方車企品牌(特斯拉一家佔40%左右)。而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年銷量不到20萬輛,市場佔有率不到8%。
但也有機構估計中國品牌的增長將會大幅提速。歐洲運輸與環境聯合會預測,中國車企將在2024年市佔率達到11%,到2027年將達到20%。
對於寶馬、特斯拉等在中國生產的西方車企而言,歐盟關稅也同樣適用。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研究報告稱,15%-30%的關稅不至於讓比亞迪退出歐洲市場,卻可能會使寶馬或特斯拉等從中國運輸汽車的外國企業的業務一落千丈。
為了應對這一政策風險,不少車企的規避方法是將生產線轉移到歐盟。比如,比亞迪、蔚來在匈牙利建廠;上汽、長城也宣布歐洲工廠進入「選址階段」;特斯拉也在德國建廠。
這點正是歐盟國家所樂見的。比如法國總統馬克龍就公開呼籲更多外資來法國,他多次站台的活動「選擇法國」的主題之一就是「去碳化」,包含吸引新能源汽車的投資。
中國是否會反擊?
德國《明鏡》表示,預計7月4日開徵的只是臨時關稅。根據歐盟法規,接下來是各成員國、製造商的協商階段,中歐之間也將開始一系列談判,確定細則,直到11月初則正式生效。
歐盟會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認為,應利用這個最後期限與中國進行談判。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如果歐盟加徵20%的關稅,將讓中國出口歐盟的電動車銳減25%,價值40億美元左右,不過歐盟的消費者也將為他們購買的電動車支付「明顯更高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