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自臺灣:《美國華人史》選摘(2)

2018-10-13 05:10

? 人氣

臺灣的出口產業非常成功,很快就累積出巨額貿易順差。到了一九六五年,美國因為越戰缺錢而中斷美援,但臺灣已經能在財政上自己自足了──儘管軍事上仍須美國協防。事實上,當時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已傲視全球,擴張速度比任何其他經濟體都還要快。一九七○年代期間,國民黨政府開始把重心從輕工業移往重工業,投資石化、鋼鐵等產業。臺灣的公司也從這年代開始製造計算機與電子遊戲,就此為自己鋪出一條坦途,隨後進入快速成長的電腦產業,稱霸其中某些部門。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臺灣的經濟成長鼓舞成千上萬的年輕人設法取得科技相關學位,為未來的職涯打下基礎。這是過去日治時期未曾出現過的新風潮,因為當時殖民地政府並未鼓勵臺灣人學習應用物理學或工程學,也許是因為擔心那些專業技術也可以用來製造抗日武器。世家子弟大多主修一些與國防無關的學科,像是醫學與教育。但此時應用物理學與工程學已在臺灣成為顯學,因為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無論臺灣或外國對於高科技人力都求才若渴。(國民黨政府亟需科學專家來填補政府中大量的科技官僚空缺,後來在一九七九年動土興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招募了許多來自美國的科技人才。)

過沒多久,臺灣輸出品中價值最高的,已經變成留學的年輕人。到了一九六○年代,美國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高枕無憂,因為中蘇皆已開發出原子彈與導彈科技,有能力分別從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另一頭攻擊美國。唯恐輸給冷戰期間的兩大共產對手,美國投入數以十億計的科研經費,用於擴大國防裝備的研發規模,也為各大學提供龐大補助金額。就在美國補助各校研究所的金額大增之際,數以千計的臺灣學生也開始實現他們留學國外的夢想。

「在學校,老師往往要我們別忘記反攻大陸的使命,」溫世仁回憶道。「但學生卻只關心能不能前往美國深造。」出國才有前途,所以很快的同儕之間對於想要出國留學的人往往讚賞不已,其中又以留學美國為首選。溫世仁還提到,當年甚至有人雖然還沒打定主意,還是假裝要去留學。「他們非得那樣不可,因為任何女孩都不會和沒打算留學的人約會。」

事實上,想去美國留學的學生都必須多年苦讀,從殘酷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他們必須通過一連串艱難的入學考試,才能進入初中、高中、大學讀書。為了升學考試,某些學生必須找家教來補習,或是週末去上補習班,甚至逼自己參加密集的升學補習課程,直到半夜。他們苦讀進入明星高中,以那些學校為升學跳板,接著考入臺灣大學等名校,如果在校表現優異,就能爭取到獎學金,前往美國大學的研究所就讀。把英文練好這件事對他們來講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能順利取得美國的博士學位,也是因為這樣才能獲得離臺赴美的許可。大學生必須通過國民黨政府與美國駐臺使館舉辦的英語能力口筆試,才能夠取得雙方核發的出境與入境許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