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長顧立雄於6月6日上午,首次列席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答詢時拋出一大串「新政」,諸如取消軍中刺槍術、不再踢正步、休假互助組不用回報等,在國軍基層的印象分數及好感度大幅飛漲,不管是對內領導官兵或對外面對國會立委和社會輿論,皆展現出亮眼的起手式。
當然,刺槍術在國軍基層連隊已存在多年,突然宣佈不練必然引起各界評論,或謂取消適時、或謂影響戰力,仁智互見。不過,凡事皆如同硬幣之兩面,孰對孰錯眼前很難界定。這讓筆者想起昔日美軍研發F-4幽靈式戰鬥機的往事,當時美軍高層認為戰鬥機已進入以空對空飛彈決勝的時代,因此F-4幽靈式戰鬥機初始並未配備機砲,然而越共利用米格21戰鬥機輕巧靈活、爬升快、善於小半徑轉彎纏鬥的特性,於中高空高速切入F-4幽靈式戰鬥機的後方,讓美機空對空飛彈無法發射而被米格21戰鬥機機砲擊落,在美軍空中多次付出慘重流血代價後,才於後續的F-4幽靈式戰鬥機改良型重新裝設機砲,進而再度掌握越南戰場上的制空權。從上述實例得知,任何軍事政策的合理與否,最終是由敵軍來證明!
刺槍術源自於冷兵器時代使用長矛殺敵的概念,乃是在步槍上刺刀俾利進行近身的白刃戰,是軍人以槍尖刺敵、殺敵的基本戰技。唯在近年各國追求高科技遠距作戰的風潮下,遂被輕忽其近戰格鬥的實用價值,這種狀態早已在講求科技練兵用兵的國家發生過(包括中共),然而歷經反思與論證之後,又再度體認到剌槍術在體能鍛鍊與近戰格鬥的必要性。
環顧亞洲各國軍隊以日本和中共推動刺槍術最為積極。日本將「武道」融入銃槍術,透過全民國防的方式在自衛隊和民間全面推展;中共則以「敢於刺刀見紅」的「血性」,強調刺殺的鍛鍊價值與戰鬥特性,在數量龐大的共軍及民兵部隊中嚴格施訓。換言之,日本銃槍術及中共刺殺術,並未因時代之更迭或戰爭型態的改變而遭受質疑和否定,反而體悟它在實戰的附加價值力求推廣,形成對官兵厚植基礎戰力的正向循環,殊值國軍反思與借鏡。
平情而論,台灣本島地理環境約有七成面積是山地森林,其餘三成乃城鎮樓房,而台灣西部濱海地區更是城鎮密集,就未來台澎防衛作戰言,必將發生以城鎮戰為主的作戰模式,亦無可避免地將會面對共軍具有城鎮戰專長的武警部隊之激戰。共軍打巷戰的班級部隊為12人,其武器配備有95式突擊步槍1支、35毫米榴彈槍1具、霰彈槍2支(射破木門及薄牆)、191型精準步槍1支、9亳米衝鋒槍2支、191型突擊步槍2支、5.8毫米輕機槍1挺、7.62毫米狙擊步槍1支、12.7亳米重型狙擊槍1支,火力極為強悍;反觀國軍打巷戰的班級部隊為9人,其武器配備主要是以5.56毫米T91戰鬥步槍(可附加40榴彈發射筒)、5.56毫米T75班用機槍為主,兵力和火力仍需要再加強。
由於城鎮作戰對軍事行動的控制權下放至小部隊,因此士兵的訓練與意願,和裝備或敵我軍力多寡等,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因為城鎮作戰的特質乃是軍人將面對重大之身心挑戰--這是一個匯集極端危險、瞬息萬變、混亂狀況與不確定性於一體的環境,每位官兵在此都必須承受嚴苛的身心考驗。故在遂行逐屋近戰肉搏的過程中,倘若官兵具備專精的射擊與刺槍術之戰技,在短兵相接戰鬥時較有勝算。換言之,假設在子彈用盡或槍枝卡彈故障情況下,長於劈刺術的共軍面對只能拳腳相搏的國軍,戰況可能結果不言而喻。
總之,國軍刺槍術歷經多年實證、研改及發展,訓練架構與體系堪稱完備,甚具實戰運用的價值,近期蒙受外界批評過時無用之污名,主要問題是流於空刺的訓練形式而已。軍方對於刺槍術應與時俱進的去蕪存菁,並著重人像標靶刺擊和兩人對刺教練,才能符合為戰而訓的要求。固然治軍者要示恩以得軍心,更要察納雅言矯正刺槍術缺失以立威(威望),如此恩威並濟方能淬煉出一支捍衛國家安全的勁旅。
*作者為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