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今(13)日宣布升準1碼(0.25個百分點),並且加碼第6波房市管制措施,升「準」不升「息」的決議引發外界關注。央行總裁楊金龍說明,升準主要是「量」的緊縮,同時也有「價」的作用,不僅直接影響銀行貸放資金規模,估計可以收回1200億元,政策宣示效果明確,也能帶動貨幣市場利率上升、抑制通膨預期。
楊金龍今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他上週已經在立法院表態「時常surprise也不好」,雖然近期通膨率逐漸趨緩,有些理事仍然相當關心,尤其是房租漲幅,這和房價息息相關,「這次決議重點是針對房地產,而不是通膨,但也會有抑制通膨預期的效果。」
楊金龍進一步解釋,央行一旦主動升準,銀行必須立即就其存款規模提存應提準備,收回資金效果立現,在降低流動性的情況下,由於減少資金供給,市場利率易升難跌。
央行升準 外界質疑3大不良副作用
至於調升存款準備率與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定存單(央行NCD)有何異同?央行特別說明,我國超額儲蓄高,央行持續實施公開市場操作,平時透過發行定存單收回市場過剩流動性。存款準備率也是具流動性管理功能的貨幣政策工具,調升存款準備率可立即、有效影響銀行可用資金數量,產生緊縮信用效果,有助金融穩定,以及抑制通膨預期、促進物價穩定;調升存款準備率的資金鎖住效果強,而且鎖住期限長於發行定存單,央行可因應情況的需要加以採行。
舉例來說,2022年3月至今2024年3月間,央行為抑制通膨預期,六度調升政策利率(價格工具),並且二度搭配調升存款準備率(數量工具),透過降低市場流動性以減輕通膨壓力。
外界曾經質疑,央行於2022年間二度調升存款準備率具有3個不良的副作用,首先、央行是考量收回資金成本,以調升存款準備率取代發行長天期定存單,將損害銀行利益;其次,調升存款準備率將壓低存款利率、拉升放款利率,均不利於存款人或借款人;最後,調升存款準備率是有礙金融發展的「金融壓抑」措施。
央行對此解釋,上述論點是對銀行存放央行準備金甲戶(往來戶)、乙戶(計息戶)的功能有所誤解,而且未能了解甲、乙戶均能使銀行產生收益,悖離2022年間銀行存、放款利率同向上升的實際情況,遑論近2年來,我國銀行放款與投資維持5.3%~8.8%的穩定成長,並未發生金融中介功能不彰的「金融壓抑」情況。
為避免大眾對存款準備率這項貨幣政策工具有所誤解,央行特別澄清說明:
(一)、就吸收銀行餘裕資金的主動權及鎖住期限而言,調升存款準備率優於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定存單,調升存款準備率的政策效果強,因此央行僅視情況需要加以採行;公開市場操作則作為平時調節資金使用。
(二)、央行以調升存款準備率作為緊縮政策工具,主要取決於預期政策成效,而非以成本為考量。銀行對於投標長天期定存單的意願較低,央行不易藉此收回資金。而在2022年國內通膨壓力上揚,恐推升通膨預期的情況下,立即、有效降低流動性實有必要,因此央行在升息的同時搭配調升準,採取價量並行的緊縮方式因應。
(三)、央行運用多元貨幣政策工具搭配下,2022年下半年本國銀行存、放款利率同步上升,第4季存放款利差較第2季擴大 0.03百分點,銀行獲利提升,並無外界所言「存款利率被壓低、放款利率上升」的情況發生。
(四)、「金融壓抑」伴隨金融中介功能不彰,易使市場流動性不足;儘管2022年間央行二度升準,但近2年來國內放款與投資維持5.3%~8.8%的穩定成長,流動性不足情況並未發生,並無外界指稱不利金融中介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