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將徵收最高38.1%的額外關稅,擬自7月4日起實施。比亞迪將被加徵17.4%的關稅,吉利加徵20%,上汽加徵38.1%,其他配合調查的公司將加徵21%關稅,不配合的公司將被加徵38.1%。中國車企能承受住關稅壓力嗎?對歐洲車市會有何改變?北京可能有何反制措施?到底影響會有多大?
問題一:中國車企能承受住關稅壓力嗎?
此新規實施後,市場分析指出,在預期的關稅水平,中國車企能承受住關稅壓力,並且外銷歐洲仍有利潤吸引力。市場預估要關稅高到50%,才能有效阻止中國車企進入歐盟。
從銷量來看,中國對歐盟出口的新能源汽車中,近50%都是特斯拉(Tesla)、福斯(Volkswagen)、寶馬(BMW)等西方品牌,而中國品牌在歐洲的年銷量不到20萬輛,市場佔有率不到8%。如果預期的關稅區間成為現實,那麼中國對這個市場的電動汽車出口將減少15%至30%。
儘管銷量可能會減少,但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研究報告稱,15%至30%的關稅還不至於讓比亞迪退出歐洲市場,卻可能會使BMW或特斯拉等從中國運輸汽車的外國企業的業務一落千丈。
再以比亞迪Seal U(宋Plus)為例,該款車型在中國售價為20,500歐元(新台幣71萬元),在歐盟售價為42,000歐元(新台幣146萬元),利潤分別為1,300歐元(新台幣4.5萬元)和14,300歐元(新台幣50萬元),這對於出口構成極大的誘因。根據估算,30%的關稅仍然讓比亞迪在歐洲市場溢價比中國利潤高出15%(4,700歐元,也就是新台幣16萬元),外銷歐洲仍然深具吸引力。
問題二:對歐洲車市會有何改變?
瑞銀歐洲汽車行業研究主管哈默(Patrick Hummel)稱,若歐盟加徵關稅成為最終裁定,預計會產生兩種後果:
第一個後果是,進軍歐盟的中國整車廠群體將變得更加集中,即小企業的擴張計畫可能受挫,但中國行業龍頭可能繼續推進。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來說,全球市場的利潤率往往高於國內市場,即仍有一定降價空間來部分抵消關稅的影響。
第二個後果是,中國汽車行業龍頭可能會加快在歐盟進行「本土化組裝」,這獲得匈牙利、義大利、西班牙等歐盟成員國的歡迎。在此前對比亞迪海豹電動車拆解報告中,瑞銀指出即使在東歐本土組裝汽車後,中國龍頭企業仍將比歐盟傳統整車廠擁有25%的成本優勢。同時,為了應對政策風險,不少中國車企早已將生產線轉移到歐盟。比如,比亞迪、蔚來在匈牙利建廠;上汽、長城也宣布歐洲工廠進入選址階段。
問題三:北京可能有何反制措施?
中國可能對歐洲的反制措施是:擬對歐洲乳製品、豬肉反補貼調查。中共黨媒《環球時報》和外媒路透、彭博均曾報導,隨歐中貿易緊張加劇,中國企業擬要求對進口自歐盟的部分豬肉產品、乳製品展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此,中國商務部13日在記者會上透過提問安排主動回應此事。
歐盟是中國重要豬肉、乳製品供應商,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3年西班牙占中國豬肉總進口量近23%最多,高於巴西和美國;2023年,歐盟乳製品占中國進口總額36%,僅次於紐西蘭。其中歐洲的荷蘭、法國、德國、愛爾蘭和丹麥等出口量較多。
據中國央視新媒體「玉淵譚天」報導,業內人士透露,中方內部正在推進提高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除此之外,今年初,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該案初裁結果預計將於8月底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