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日前召開記者會宣示︰國軍訓練以實戰化為考量,必須屏除以往表演或是形式主義的訓練模式,要依敵情威脅、防衛作戰需求,訂定明確訓練目標。傳統刺槍術調整為更符合實戰的「槍械格鬥」,相關規劃正由陸軍步訓部研議中,奉核後馬上推廣給全軍執行。
聽聞此訊,仍然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些年來,首見國防部針對近戰格鬥召開記者會。以往,只見國防部為基本體能的訓測慎重其事召開記者會,我曾數度建言,體能是戰技的基礎,體能支撐戰技,不能只強調體能而輕忽戰技,精實戰技符合戰鬥需求,才是體能訓練的重點與目標,難得一見,是之以喜;憂的是,這種「移花接木」的改良,改錯方向與重點,恐怕只會治絲益棼而徒亂陣腳。
平心而論,此次改良的「對象」,無疑是「傳統的刺槍術」,而其理由是它形式化、表演化,缺乏實戰性。其實,這是本末倒置、倒果為因。容我略作說明,也為刺槍術屢遭汙名詆毀辯解。
刺槍術,本來就是近戰格鬥技,並非徒具形式,更非只為表演。其之所以淪落被人譏諷不具實戰性,癥結在訓練的方向與重點偏差,只有空刺沒有對刺,只有平坦開闊地的團體刺而缺乏不同地形與空間的應用對刺。而這種偏頗的訓練走向,我早已提供具體的方向與重點。民國74年以前,刺槍術只有體幹班實施刺槍術對刺訓練與競賽,民國75年,我奉國防部訓次室之命,草擬對刺規則,並於是年由時任訓練次長的李楨林中將主持對刺規則與技巧示範觀摩與研討,其後對刺規則經過修正後頒布,並辦理講習,翌(76)年起,對刺納入國軍體能戰技運動大會競賽項目,一直到民83年因為執行精實案而暫停。那十年間,對刺場上鑼鼓喧天、塵土飛揚,戰士選手體能充沛、戰技精湛、戰志昂揚,身歷其境已然身受震撼,親身上場的官兵必然一生難忘。遺憾的是,自84年後,部隊不再有對刺,只剩體幹班聊備一格。民96及97年,我們排除萬難,在步訓部舉辦「金湯杯對刺邀請賽」,再度激起千層浪,但98年自我解甲歸田後又煙消雲散。
前幾年,陸軍逐步推動刺槍術訓測賽的興革,不但增加應用刺槍,更實施對刺抽測與比賽,而我也在民間舉辦「軍民通用刺槍術對刺比賽」,刺槍術實戰化的趨勢已然呈現,本以為可以再接再厲軍民交織建立制度蔚成風氣,可惜並不如願。
至於現在興說的限制空間戰鬥或實戰化格鬥,就刺槍術言,特(各)種地形對刺就符合要求。民76年起,我即將特種地形對刺(含城鎮、山坡、樹林、草叢、沙灘、夜間等地形時空)納入體幹班刺槍術訓練之中,也將刺槍術的各項進度拍成教學影片,只可惜一直止於體幹班,甚至後來連體幹班也失去了對刺與特種地形對刺。
從上述的種種變革興衰起落,刺槍術之所以被矮化、窄化、汙名,應歸因於訓練方向與重點的偏差,以及未能落實訓練要求!如今,國防部以老美馬首是瞻的近戰格鬥,其實其進度招式刺、擊、砍、踢、摔絆等,無一不在國軍刺槍術之中。兩者之所以大異其趣,只因老美掌握了「標靶訓練」與「對戰」兩大重點。而那也是這些年,我屢屢呼籲國軍刺槍術興革應落實與強化的要項,只可惜推動的力道不足、而且多存觀望心態,成效有限。
武藝、戰技皆須按步就班循序施訓,近戰格鬥尤然,甚至因其講究迅速機動應變的實戰性、對抗性,更需要扎實的基本功與針對性的專業化訓練與情境模擬,難度恐怕不遜於刺槍術。
刺槍術是近戰格鬥技,但要求的重點是「以長拒短」「以刺制敵」加上「刺擊砍一招三式一氣呵成」,進而言之,刺槍術雖屬近戰格鬥,卻要拉開距離以發揮攻擊效力,並非流於肉身纏鬥,也唯有把握這項要求,才能刀彈並用、全身殲敵。
至於身負研究重任的步訓部運動科學中心,容我直言,已因組織變革轉換教學重心,逐漸喪失近戰格鬥專業的主導功能,恐怕也只能拾老美之牙慧﹖刺槍術不但將被除名,連其精髓也將一併埋沒了。
*作者為退役上校、國防體育終生志工、中華武術刺槍戰技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