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林青霞在清大畢業典禮的爭議—欠缺時代精神

2024-06-22 05:40

? 人氣

國際巨星林青霞15日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致詞,引發爭議。(圖/清華大學提供)

國際巨星林青霞15日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致詞,引發爭議。(圖/清華大學提供)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前清大請來著名演員林青霞為畢業生致詞,引來不少攻擊。有人批評林青霞不知為台灣做過多少事,有人批評林青霞的「快樂」脫離現實,作為人生勝利組,住在香港半山上,不知人間疾苦。

作為90年代出身的香港人,對林青霞的印象是跟王祖賢連在一起,同樣出身於台灣,後來到香港發展,以「美人」聞名。現在年輕的台灣學生,不認識林青霞是正常不過;現在年輕的香港學生也可能不太熟識「林青霞」的名字,最歸根究底的原因是:影星的魅力只能停留在她那個時代,無法引起後生者關注,後浪推前浪,被社會時代遺忘是免不了。然而,香港已故的明星,梅艷芳與張國榮,雖然同於2003年去世,但香港年青人不會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林青霞的藝術成就先不談,但她在幕前穿越男女性別界線的性別形象,其實跟張國榮、梅艷芳都可以並提。香港早在羅文時期,已嘗試妖艷形象,梅艷芳1984年推出〈似水流年〉一曲,她的設計師劉培基先生知道後,立即擔心,一個年青女孩唱這首歌,就算是給徐小鳳唱,也會「死」。為了幫梅艷芳擺脫「怨婦」形象,想到瑪蓮德烈治,跟梅艷芳說,穿男裝吧!你是穿上男裝的女人,不是男人。過往的事情已經過去,不再留戀。而梅艷芳的白色西裝造型則成為經典。除了歌唱,梅艷芳身上的「英氣」也使到她在電影上能夠跨越男女角色,從《胭脂扣》穿男裝的如花,到《川島芳子》的一身男裝,女同志床戲,再到後來《金枝玉葉2》既喜歡男性又喜歡女性的性取向流動形象,都令香港人印象深刻。而張國榮的《霸王別姬》亦成為香港經典,演活了程蝶衣的「瘋」與「痛」。林青霞後來亦擺脫早期的清純形象,演出如「東方不敗」的角色,跨越男女性別的界線,但好奇的是,當我們談論香港流行文化的性別意象,為什麼林青霞沒法像梅艷芳、張國榮那樣被提及?因為林青霞不是在香港出身,所以被遺忘嗎?因為香港人的優越感,不接受異地之人嗎?我想都不是真正原因,真正原因是:林青霞把「亦男亦女」的性別形象只留在舞台上,並沒有帶進社會、政治,沒有引起香港人的震動。

梅艷芳與張國榮為香港帶來的「性別震動」,在於他們二人的亦剛亦柔、陰陽不定的性別氣質,除了在舞台上發揮,亦延伸到生活現實裡。梅艷芳四歲半出來賣唱,深知人間痛苦,痛苦可以使人堅強,亦可使人自私,梅艷芳選擇前者。因為自己的痛,懂他人的痛,希望其他人不要遇到自身的經歷,所以帶有「俠氣」,對朋友有義氣,無私的幫助身邊人。張曼玉回憶梅艷芳,就是有男性又女性的一個人,會在聚會中幫自己「頂酒」,但也有女性溫柔的一面。梅艷芳的男性氣概,亦延伸到社會政治上。她在訪問中曾說過,年輕時夢想是當警察、律師,因為可以幫助其他人,可以維持正義,但自己讀書不多,沒辦法,這是唯一的出路,只能把這事做到最好。而她又自覺把自身在演藝界取得的成就和名聲,進一步參與到社會政治上,對八九六四學生的聲援,參與「黃雀行動」,後來拒絕演出《阮玲玉》,放棄移民到加拿大的計劃,堅決留在香港,因為自己不是有了外國護照才敢說話,她要「搏」到回歸。在演藝生涯後期,她致力慈善,號召演藝圈的明星朋友,一呼百應,都有一種「俠氣」。一個歌女,如何成為香港女兒,是梅艷芳有自覺性地把自身的「情」從家人、朋友,擴展到社會國家,以及世界。梅艷芳對性別流動的看法,亦展現在她支持同志平等一事上,她於2000年參加「同志議題報導頒獎典禮」,說機會平等,希望同志亦取得平等。被問及如何勸說有性別歧視的朋友,她回應:「可能在他們眼中,換過來,你是一個正常的男女,他們會覺得你很奇怪,那可不可以?也可以的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