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詠翔觀點:被台式政治正確「取消」的台灣《繁花》年代

2024-06-23 06:20

? 人氣

至於《經濟學人》認為《繁花》熱播是中國人對中國繁榮年代的懷念,恐怕就是一種「距離太遠」造成的誤會了,事實上這類「經濟狂飆時代眾生相」的港式商戰片,一直是港、台、中甚至是整個東亞收視市場的票房靈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爺叔這個腳色並不存在於《繁花》原著。(取自youtube)
爺叔這個腳色並不存在於《繁花》原著。(取自youtube)

除了前面所講的香港本地市場,幾乎每隔幾年就會製作幾部熱映的商戰片外,2004年台灣民視製作、紅到中國大陸去的《意難忘》,一樣是講述1970到2000年台灣經濟狂飆年代的商戰作品;而更早由三立製作、奠定三立八點檔收視「地板」的《台灣阿誠》,則是更早使用1970到2000年類似題材的作品(有一個說法是劇中的主角是以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為原型)。而三立此類型戲劇的重要編劇、製作人鄭文華,即來自香港。也就是說,港式商戰片在《繁花》的20年之前,就已經來到台灣,除了在本地市場引發轟動外,這些「台製港劇」甚至紅到中國、東南亞市場去。

只有港台流行文化的上海《繁花》年代

在《繁花》中,王家衛除了在視覺上盡量重現1990年代上海的燈紅酒綠,還使用了大量1990年代的流行歌曲,來召喚那個年代的時代氛圍。只是剛剛展開「改革開放」10年的中國,在社會主義和「党」的嚴密控制下,民眾只能唱〈毛主席是紅太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根本還沒建立起自己的大眾流行文化,結果是《繁花》中採用、反映當下角色心境的背景歌曲,不是來自香港、就是來自台灣。甚至男主角胡歌在劇中某段,還在KTV中,用極不標準的台語大唱寶島歌王葉啟田的「台灣國歌」〈愛拚才會贏〉。

電影《繁花》敘述中國最紅火的改革開放年代,那可能是中國最好的年代。(繁花劇照)
《繁花》中的1990年上海,充滿著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繁花劇照)

別以為這是因為王家衛來自香港,所以只熟悉港台流行文化,其實從Youtube或是中國bilibili介紹流行音樂發展史的影片,就會發現影片中無論介紹的是重要歌曲、還是重要音樂人物,中國本地作品都占不到1成。《繁花》年代的上海,街市的霓虹閃爍有如香港鬧區,電視、KTV裡的流行歌都來自港台,其實也反映出天安門大屠殺後,港、台資金成為「改革開放」主要支撐的情況。

然而在中國必須「嫁接」台灣流行文化才能「找回那個時代」情況下,台灣文化圈的某一些人,卻在政治的「取消文化」下,努力要把這些「共同的回憶」從台灣人的腦子移除。

本土派對黨國娛樂影視圈的新仇舊恨

由於蔣政權當年被共產黨擊敗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在大眾宣傳上完全處於劣勢(事實上直到今天左派共產黨在大眾傳媒的聲量都還是占據絕對優勢,看好萊塢影劇一堆性轉、膚轉角色就知道),於是在敗逃來到台灣後,從各方各面嚴控媒體──包括影劇娛樂圈,甚至當時的影劇圈還有嚴格的「種族隔離」,這當然會讓一些本土派將影劇娛樂圈視為黨國的附隨組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