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現在年輕人躺平族越來越多?專家曝背後原因:家長的教養毀掉他們希望

2024-06-26 17:12

? 人氣

當父母習慣採取負向的語言對待孩子,那他會就累積許多的挫折與無助感,進而對人生感到無望。(示意圖/取自photo-ac)

當父母習慣採取負向的語言對待孩子,那他會就累積許多的挫折與無助感,進而對人生感到無望。(示意圖/取自photo-ac)

當父母習慣採取負向的語言對待孩子,那他會累積許多的挫折與無助感,希望感就會一點一滴地被摧毀掉,直到對人生感到無望。以下是常見的負向教養習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 常常否定與羞辱孩子

父母的言語和態度,對孩子的自我概念有著深遠的影響。有些父母習慣否定與批評孩子,他們可能對孩子說:「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你真是沒用!」「你真笨!連這也學不會。」這些負面語言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這是一種難以復原的內傷,可能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舊疾,每逢挫折便復發。

長期下來,當孩子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各種任務時,他們會不願再嘗試新事物、害怕失敗和不敢面對挑戰,影響日後的學業及人際關係。因此,孩子需要透過父母肯定的語言,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作為日後挑戰困難的底氣。

2. 剝奪孩子的練習機會

當孩子試圖親自動手時,有些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說:「這個你不會啦!我來!」接著,當孩子硬要挑戰卻失敗時,這些父母會再度打擊孩子說:「就跟你說你不會,你還硬要做!」這樣的語言會讓孩子認為嘗試是錯的、也是笨的,並且沒有十足把握,就不能行動。

然而,這世界上沒有人能一出手就實現理想、達成目標,凡事都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些經常被剝奪練習機會的孩子,不僅對自己失去信心,也會失去行動力,永遠不敢跨出第一步。

因此,父母要有判斷何時放手讓孩子嘗試的勇氣與智慧,孩子才有學習的機會。

3. 總是忽略孩子的努力

當孩子表現不如父母預期時,有些父母會將失敗歸咎於孩子的個人因素,責備他能力不足或態度不夠積極,以此鞭策孩子。

然而,當孩子表現優於預期時,這些父母會將孩子的成功經驗歸功於外在因素,彷彿是在告訴他,良好表現並非是他的努力與能力,而是運氣使然。舉例來說,當孩子獲得高分,父母可能會問:「這次考試是不是比較簡單?」特別是有能力且透過努力而表現出色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容易養成「冒牌者症候群」的心態,認為自己的成功並非來自於自己的努力與能力,他們始終無法踏實地享受成就。

以上三點,如果父母做得越多、越徹底,那孩子習得無助感的範圍就越廣、越深,很有機會加入躺平族。尤其是那些願意努力的孩子,他們越是努力,就越容易習得無助感,正是因為他們用盡了全力,只會更加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們都會希望孩子的人生,都能跑得長,跑得遠。天底下沒有父母會故意將孩子的「引擎」拆下來,讓他們永遠失去前進的動力,但往往我們可能會在不經意的言詞當中,阻擋孩子向前奔馳。

在教養上,父母不用去追求完美的教養方式,時刻保持著正向的態度,對孩子說出完美的正向語言,這實在是太困難了,也太為難父母了。但父母至少可以做到的是,盡量讓正向語言多於負向的語言,就好!

作者介紹|胡瑋婷

在專業上,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在生活上,是一名母親與妻子。

理想是成為自己人生的最大玩家,來到這世界,就是要體驗與玩耍,以及與家人創造值得回味的經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橙實文化《讓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玩家:透過遊戲和陪伴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責任編輯/游舒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