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草集》敘說南京遺族學校 台灣藝術家追憶「蔣媽媽」的戰亂歲月

2024-06-25 22:44

? 人氣

92歲的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家霍剛,從南京遺族學校子弟到米蘭藝術大師,他的人生是一場奇幻漂流。(時報文化提供)

92歲的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家霍剛,從南京遺族學校子弟到米蘭藝術大師,他的人生是一場奇幻漂流。(時報文化提供)

「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第三本《勁草集》,有別於第一本《疾行船》和第二本《渡阡陌》書寫陣前殺敵的勇將老兵,這次的主角是戰亂中受過南京遺族學校栽培的流亡學生。在戰爭的磨礪下,這批遺族學校學生,長大後不乏社會菁英,比如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抽象藝術家霍剛等。他們來台時才十多歲的學生,如今都已經白髮蒼蒼,一路上同甘共苦也建立了比家人還要緊密的情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延續《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推出的「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此次《勁草集》中可看到這批遺族學生的戶口名簿上,戶長名為「蔣介石」,學校校長則是「蔣媽媽」。他們飽受流離之苦,卻避開了前線的戰禍,在後方得到了照撫。

「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簡稱南京遺族學校)1928年建於南京,主要招收在北伐及辛亥革命中陣亡將士子女,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解散。1947年抗戰勝利後復校,校長為蔣中正,實際掌管校務的則為主席校董宋美齡,為讓遺族子弟受良好教育,遺族學校採住校制,食衣住行皆由公費支出。

92歲的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家霍剛,從南京遺族子弟到米蘭藝術大師,他的人生是一場奇幻漂流。霍剛回憶,當時南京遺族學校從師資到教學設備全是一流,住校生活有專人照顧,是史無前例、首屈一指的模範學校,「蔣夫人常來學校看我們,她說我們都是她的兒子,遺族學生都叫她『蔣媽媽』。」他也在書中提到,南京遺族學校是他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最感激的事情。

92歲的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家霍剛(中),從南京遺族學校子弟到米蘭藝術大師。左是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時報文化提供)
92歲的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家霍剛(中),從南京遺族學校子弟到米蘭藝術大師。左是時報文化董事長趙政岷,右是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石靜文。(時報文化提供)

《勁草集》「南京專區」也介紹了高雄南京村的由來。村民全都是六十兵工廠的員工和眷屬,村民未必是南京人,卻通通講南京話,吃家鄉的蘭花干和小湯包,鍋碗瓢盆的鐵材來自飛機邊角。

引人無限懷思的舊物絮語,包括前國防部長伍世文先生的集郵收藏,原本票值僅有幾角的郵票調整到上萬元,增長數十萬倍,足以窺當時通貨膨脹的景象。象徵多福多壽的五福捧壽懷爐,也跟著遷台人物來到異鄉,愛國獎券最高獎金20萬,足以在台北鬧區購置一棟房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