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如何成為「無菸」國家?跟你想像中的可能很不一樣⋯⋯

2024-06-26 15:29

? 人氣

法律白話文運動邀請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葉明叡(左)和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右)共同參與《How Sweden Quit Smoking》紀錄片特映與講座活動。
法律白話文運動邀請台大公衛學院助理教授葉明叡(左)和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右)共同參與《How Sweden Quit Smoking》紀錄片特映與講座活動。(圖/葉滕騏攝)

菸害防制的個人權利和公共利益如何權衡?

而在公共法規與政策制定的討論上,葉明叡指出,菸害防制是最典型的「公共衛生倫理」問題,對於個人自由的限制以及他人的健康保障該如何權衡?有超過一半的公衛倫理文獻在討論這個問題,但沒有標準答案。而他個人常用的思考方式是,比較過去政策對個人行為的管制或權利限制,有沒有相似的案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葉明叡表示,以公衛領域的角度來看,紀錄片中用「風險危害比較低」的觀點來與社會溝通政策時,常會見到有相反主張的論述,且同樣以科學研究作為支撐,例如,瑞典用口含煙、電子煙摒除紙菸燃燒產生致癌物;而日本跟韓國也同樣推廣以加熱菸、電子煙替代香煙時,在相關政策推行上都有遇到國內不同立場的衝突。

葉明叡指出,台灣在HIV/AIDS傳染防治和毒癮戒治上也採用「減害」策略,從技術上而言,公衛政策一般贊同在科技條件許可下採用減害策略,用低危害的東西去取代高危害的東西,「在其他條件假設不變,最後總體危害會降低,整體健康會提升,可挽救多少條人命,在這判斷背後是公衛的首要倫理邏輯。」不過,他也強調,科學雖然可以提供相關證據,但都是在有限的研究條件下,外國證據不能直接推論到國內情境,跨國比較時要注意各國的國情差異。

【吸菸有害健康,害人害己;戒菸可減少健康的危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

葉滕騏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