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順峰觀點:中國經濟惡化、金融風險蔓延

2024-07-06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問題,即便出口數據暫有起色,但展望未來未必樂觀。(美聯社)

作者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問題,即便出口數據暫有起色,但展望未來未必樂觀。(美聯社)

三駕馬車乏力 景氣陰影未散

中國今年4月中旬公布第一季GDP與去年同期相比(同比)成長率為5.3%,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加4.7%;固定資產投資成長4.5%;對外經濟方面,進出口總額以美元計價成長為1.5%,出口與進口都成長1.5%。乍看之下,是個還算不錯的開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隨著時間的推進,統計數據陸續發布更新。以6月17日發布的1至5月份數據為例,消費方面,1至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成長4.1%。投資方面,1至5月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成長4.0%,其中國有控股成長7.1%,民間資本僅成長0.1%,顯見國進民退現象仍然持續。至於對外經濟方面,以美元計價,1至5月進出口總值年增2.8%。其中,出口年增2.7%;進口年增2.9%。簡單比較1至5月份數據與第1季的數據,便可發現投資與消費的力道轉弱。

整體而言,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預期走弱、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即便出口數據暫有起色,但展望未來未必樂觀。消費占比趨勢疲弱,中國的家庭消費占GDP的比重歷來不超過4成。投資方面,由於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的競爭局面蔓延、新冠疫情籠罩,加上全球地緣風險局勢一路升高,尋求更穩定與安全的供應鏈模式,取代以往的效率至上原則,讓許多內外資企業基於全球供應鏈秩序調整格局,陸續進行產能移轉,鬆動了中國獨大的世界工廠地位,減弱企業投資的預期與動能。

外銷方面,隨著美國一路以來對中國提高關稅,「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已是現在進行式,本就衝擊中國的出口與投資,近期隨著美國拜登政府在5月14日祭出宣示意味濃厚的對中製電動車、鋰電池與礦物、太陽能板、半導體等七大關鍵產業產品提高或開徵關稅作為,隨後歐盟也在6月12日宣布將針對中國電動車依品牌加徵17.4%至38.1%的關稅,預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經濟衝突恐是一個漫長的冬天。即使川普可能重返白宮,且其對於關稅和貿易戰的主張與當前的拜登政府有所不同,但綜觀兩黨對中國的脫鉤或去風險化政策已形成廣泛共識,中國日後對美國的出口恐更加緊縮。

投資消費需求不振 財政負擔更加沉重

我們可以察覺消費、投資與出口這三駕馬車都有各自的問題,而且彼此交互影響,這樣的態勢仍在持續進行中。無怪乎中共在4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包含需求面的「積極擴大國內需求,落實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及供給面的「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針,試圖提振經濟景氣。

基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未來一段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將更加仰賴擴大的財政政策。然而,觀察中國財政部發布的2024年1至4月財政收支情況,先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人民幣8.09兆元(下同),同比下降2.7%(同期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95兆元,赤字0.86兆元)。其中稅收收入為6.69兆元,同比下降4.9%;非稅收入1.4兆元,同比成長9.4%。稅收裡面,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2.58兆元,同比下降7.6%;企業所得稅1.79兆元,同比成長0.9%;個人所得稅0.5兆元,同比下降7%。這三組數字顯示企業獲利能力以及個人所得下降,恐怕不利後續投資與消費的預期。其次,值得一提的是,非稅收入的成長可能意味政府對行政性事業收費、社會保障繳款、罰款和沒收等收入的依賴加深,也讓人擔心某些階層的地方政府因為財源趨於惡化而設法創收,恐怕對企業和個人而言都非好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